第15章 什么是农民舍得花钱买的?

那就是原来大队部的农具!

好的农具,每户家里都愿意多出一点钱粮拿到手。

但实际分下来后,每家每户的农具都不够用。

去年一年收了粮食,村里会修补农具的铁匠日子立即美了一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供销社里原来五块一把的锄头直接涨到了七块,锄头也从三块五涨到了五块一把。

要知道这年头,乡下红白事随礼也才五毛钱的份子。

这还是铸铁农具的价格,纯钢的就没人想过。

这样的价格,每个供销社里都是排队等货,家家都暗地给供销社的人送礼,只希望自己家的农具先到手。

要是农具到手晚了,地里又耽误了一年。

经过张清明的允许,几个眼里放着光的社员立即上手拿起锄头和镰刀。

其中一个五十出头的老头,用指甲弹了一下锄头的前刃,清脆的金铁交鸣声让现场几个人眉头都飞了起来。

果然是好钢口!

张清明笑着指着附近的泥地说:“同志,弹一下看不出名堂来的,都可以试一下。”

老社员一愣:“还能试?”

----不会我试了一下就逼着我买吧?

张清明看他脸色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放心,我这就没有强买强卖这一说。”

得了张清明这话,老社员这才急忙挑了一把合眼的锄头来到附近的泥地上,熟练的往下一锄,双手一提一抖。

一个规则的土坑立即出现。

周边的几个人马上去看锄头的刃口。

“诶,还是真是好钢的!”

老社员一口气又挖了十多下,刃口一直如初。

“我就要这把!”

老社员把锄头紧紧的抱着,在鞋子里抠了半天,才掏出五张皱巴巴的一块钱塞给了张清明。

张清明捏着鼻子收了。

本来老社员今天赶集是没打算买旁的东西,家里婆娘早就交待好了,只买一口大缸,家里要腌坛坛菜。

可当他看到张清明卖的钢制农具后,大缸什么的就被他忘到了九霄云外。

对于刚刚日子有了盼头的农家人来说,腌菜可以不吃,但是好的农具是绝对不能放过的!

家里的那把锄头早就半残,干个活就要修半天,太耽误事了。

供销社里铸铁的都要七块一把,这纯钢的才五块,不立即买才是傻蛋!

没听说是人家厂里拖回来抵债的,数量有限!

老社员只是有些可惜自己身上一共就带了五块多一点,不然他还想入手一把镰刀。

旁边一个公社的老陈,拿着那把蓝汪汪的镰刀,很轻松的就搞定了附近的一片狗尾巴草,让人看着真是眼热!

刚刚包产到户的农民,来大集上计划好的东西都可以暂时不买,但遇到“厂里抵债”的便宜好用钢制农具,那是绝对不能放过的!

钱不够就凑,甚至还有人飞跑去县城亲戚家借钱,一路气喘吁吁的冲回来。

张清明板车上的锄头和镰刀从天色刚亮开始卖出第一把,到了九点多的时候,就已经从“小巷后面添货”了三次。

很多乡下来赶集的人都临时变更了购物计划,把目标改在了购置钢制农具上。

尤其是张清明一边卖还一边喊着“数量有限”,板车前人头攒动,沸满盈天。

九点多,姗姗来迟的管理员来收费用都等了半天。

张清明很识趣,除了缴纳五毛钱的管理费,还塞给了对方一包芙蓉烟。

为了抢夺自己看上的农具,一些顾客甚至还吵闹起来,差点动手。

得了张清明好处的管理员嚷了一嗓子才把这些人镇住。

张清明一直忙到十一点,板车前的人流才少了一些。

张清明今天卖的钱已经超过了一千。

“不好意思,卖光了,卖光了!”

剩下没有买到农具的人都在顿足懊恼,张清明把板车往巷子里一拖,趁着没人又塞回了随身城市的街头。

转身出去的时候还遇到几个没有买到东西不甘心,跟着他走进小巷的人。

张清明也没理会他们,直接往人山人海的大集西边走去。

他妈李二秀说过,小叔家的婶娘每次大集都会来县里卖自己做的鞋垫。

大约在大集西边固定的区域。

张清明一路寻过去,同时回想起了张家的那些亲戚。

张清明爷爷养了张功高兄弟三个,张功高行二。

大伯张大进,今年四十九,比张清明的爹大四岁。

大婶娘罗英莲,和张功高同岁,也是四十五岁。

大堂哥张龙,今年二十七岁,娶的媳妇是另一个大队的,叫陈槐娟。

两人生了俩儿子,大的张天宝已经十岁了,小的七岁,叫张天贝。

二堂姐张秀华,今年23岁,嫁给了比她大四岁的大队会计马国平。

堂外甥马小军已经五岁了。

张清明记得自己亲妈经常私下吐槽二堂姐,十八岁就大了肚子,最后是瞒不住了才谈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