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第十八讲图三】

好,这一段很重要了。我们要知道什么东西是借来的,什么东西是要归还的。看辰二,以可还显不还。从归还的因缘当中显现我们不归还的——我们众生本具的见性。

我们先看第一段。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我现在要你们如实地聆听,我要开示,在一切因缘当中,什么是你真实的本来面目——是无所归还的。这以下佛陀讲出了四对,有八种相状。我简单地讲一下:明暗一对,光明跟黑暗;通塞一对;同异一对;清浊一对。四对。这四对当中,各有所还。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再来简单说明。我们看经文:

小主,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这个地方有四对八相。古德的注解,特别是圆瑛法师讲到,有法体跟相用,体跟相。比如说日轮,日轮就是太阳跟光明的关系,日轮是体,光明是它的作用。有日轮才有光明,所以光明是跟太阳借的。如果太阳走的时候,它会把光明带走的。对不对?为什么有光明?因为有太阳。太阳是体,光明是它的作用。所以当太阳离开的时候,它一定会把它的光明带走。这个道理就是,体一离开,会把它的作用带走。所以光明是要归还的。因为你跟太阳借的光明,所以它走的时候你要归还给它。

好,我们看经文。

阿难!比如说在这个大讲堂当中,“洞开东方”,你把这个门窗打开,那么在东方的地方,我们看到日轮缓缓地升到天空了。有太阳就产生光明,则有光明的照耀。所以以太阳为自体而产生光明,光明因太阳而有。这是第一对,我们讲到明暗的一对。

“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那么到了黑月——我们有白月跟黑月,黑月就是三十号的晚上——而且是在中夜,大概是在子时的时候。在这个没有月亮的晚上的子时,如果空中又出现很多云雾的障碍,就会出现一个晦暝的昏昧的气象,这个时候空中产生一个黑暗的相状。那么这个黑暗相状是怎么来呢?是因为有黑月的关系才产生黑暗相,所以这个昏暗是跟黑月借来的。这是一对,明暗一对。

我们再看通塞。“户牖之隙,则复见通。”你看那个窗户,“牖”就是窗户。你看窗户跟大门,在没有关闭的这些隙缝当中,我们会看到一个内外通达之相。通达之相是怎么有的呢?是因为有隙缝。你把隙缝塞住了,通达之相就没有了,所以通达之相是跟隙缝借来的。“墙宇之间,则复观壅。”我们在墙壁跟屋宇之间看到一个壅塞不通的相状。为什么有壅塞呢?因为有墙壁隔住嘛,所以就不通。这个壅塞是跟墙壁借来的。这个地方讲通塞的一对。

这以下我们看同异一对,相同跟差异。先看差异:“分别之处,则复见缘。” 我们这个地方先讲见缘。见缘之体,这个“见”是指能见的心,缘是所见的境。因为有能见的心跟所见的境的和合,就产生很多差别的情况。因为有见缘才有分别,所以这个分别的差别相是跟见缘借来的。“顽虚之中,尽是空性。”这个是讲同相。为什么有这个“顽虚”,这个冥顽不灵之相呢?因为有广大的虚空,所以现出冥顽不灵之相。这个冥顽不灵之相是跟虚空借来的。虚空表示相同的相状,分别表示差别的相状。这第三对。

第四对讲清浊。“郁?之象,则纡昏尘。”这个“郁”是早上的地气。你看我们山中,早上起床的时候会有一种白色的云雾,这个是地气。?是指空中的灰尘,地气跟灰尘的夹杂就产生一种昏浊的相状。这个昏浊相状是跟郁?借来的。“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就是雨过天晴以后。“澄霁”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把空中的灰尘洗干净了,把乌云也收摄起来了,就显出一个很清净的相状。所以清净的相状是怎么来的呢?是假借澄霁的因缘而有,是跟它借来的。

好,佛陀先假借世间有为法的借跟还的关系,来表示我们生灭心跟外境的关系。我们看,先讲“各有所还”。我们看经文: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好,我们先看这有为法,“各有所还”。佛陀说,你看到这四种八对的变化相,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因缘。它从什么地方来,终究要被它带走,要还给对方。怎么说呢?比如说“此诸变化相”,你看光明,为什么有光明?因为有太阳才有光明。所以,看到光明你不要太高兴,那是生灭法,那不是你的东西。只要你必须还给人家的,都不是你的东西,那只是你可以暂时受用的一个过程。所以,光明总有一天是要归还给太阳的。为什么?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所以光明是假借太阳而有,你迟早要还给它的。黑暗,你看到黑暗也不要悲伤,它也不是你本来面目,因为黑暗是要还给黑月的。当黑月过去了,黑暗也消失掉了。“通还户牖”,这个内外通达之相是因为有门窗的关系,所以你迟早要还给门窗的。“壅还墙宇”,壅塞不通之相是因为有墙壁的关系,所以要还给墙壁。“缘还分别”,这个地方解释要注意。就是因为有见缘的关系才有差别的相状,所以差别要还给见缘。“顽虚还空”,这冥顽之相要还给虚空。地气的昏尘,这种昏昧之相要还给尘土。那个清明之相,要还给雨过后的天晴。所以知道,世间一切种种的差别相状都不出这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从什么地方来,就要还到什么地方去。你跟什么因缘借的,你就要还给人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这八种的法是变化的,但是你去感受这八种法的那个见分,那个明了的性,你不用还给别人。为什么?因我这个六根门头的明了性能够看到光明,假设所见的光明要有所还,而这个心是不用还给别人的。为什么?你还给光明,那你就不能见到黑暗。所以,我们同时看到光明又能够看到黑暗,表示当我们把光明还给太阳的时候,我们那个心并没有还给对方,我们还可以看得到黑暗。所以说,明暗通塞等等的相状、种种差别,会归起来,我们的见性是无所归还的。明来见明、暗来见暗,乃至于清来见清、浊来见浊。

这个地方很重要!很重要!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这一念心,无始劫来跟很多人结很多善缘、很多的恶缘,很多想法。因为它弄得很复杂,我们已经厘不清到底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很简单,你把借来的东西都还掉。你的想法、你的欢喜,喜怒哀乐都是假借外境,这些该还的还掉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不必归还给别人,就是你自己的东西。

辰三、不还是本心

【第十八讲图四】

我们看总结,“结不还是本心”。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佛陀告诉我们,怎么判断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暂时的因缘呢?佛陀说,只要是你必须要归还的,你暂时跟外在因缘借来的,你就要归还给别人。那么要归还的,表示它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你要归还给别人。你说我现在很高兴,这个高兴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是有人赞叹你的关系;他要不赞叹你,你就完了。所以你迟早要还给别人。这些都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你可以去一时地受用。但是你要知道,它迟早要归还给别人。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我们这一念寂常心性,清净本然的这一念心性、能够照了万物的心性、能够不迷、不取、不动的心性,物来见物,物去归它去,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必归还的那个明了的心性,那不是你,那是谁呢?你不用归还给别人,当然就是你自己了,你还不敢承当!“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当我们把借来的东西都归还以后,剩下是一种微妙光明清净的本性,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我们因为无始劫来一念的迷惑——这个很严重,一念的迷惑然后离家出走。然后——真如不守自性、开始妄动以后,我们开始在三界流转,丧失本性,枉受轮回,在生死当中受着业力的漂溺。这个是可怜愍者!我们在借来的东西当中产生迷惑。

我们现在要把主人跟客人分清楚。你的心中有很多东西,有些东西不是你的,是借来的。你跟人家借来的,你迟早要还给人家。但是你还清楚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

有一个禅师说,我去年很穷,但是我还有一个立锥之地,还不错,还穷到有一个脚站的地方。我今年穷得“锥也无”,穷到连站都没办法站了。这表示什么?功夫进步了。就是去年他心中还有一点迷情执着,他今年完全离一切相。所以禅宗讲一句话: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者,是谁?

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想法,但是这个都是从过去的生命当中点点滴滴累积、借来的东西。我们遇到一个好的环境,培养一个正面的想法;遇到一个不好的环境,对某些事情产生很多负面的想法。这都没关系,因为它都是借来的。你的本性还是依旧清净本然,你可以重新开始。

所以《楞严经》是怎么样?《楞严经》的观念我再讲一下。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先恢复本来面目。先把借来的东西还给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时候,那个是谁?第二个,从这个地方再出去,借假修真。先求不变,先把借来的东西全部还给人家。然后,回到本性以后,再称性起修,从空出假,这个时候再跟人家借东西。但这个时候你借,不是执着,是大悲的愿力,借假修真。假借因缘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所以我们是怎么样呢?修行,先还再借。先把东西还给人家,先回到你的清净本性,然后再重新出发。一定要这样子,否则你这一辈子纠缠不清,你很难解脱出来。

所以为什么先求不变?先“无不还归此法界”;然后再求随缘,“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定是这样的次第。先把借来的东西还给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时候,再从那个地方出来,这个时候再重新借一次,但是心态完全不一样。你照样吃饭、照样睡觉、照样拜佛,但是你所做的功德都是跟无上菩提相应,想法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