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佛陀说:你看到恒河中有什么变化?他说:我小时候眼睛很好,恒河的水很干净,能见的眼根很清楚,所见的河也很清楚。慢慢地我眼根衰败了,看东西模糊了,恒河也比较污浊了。所以他觉得有变化。

佛陀说:你眼睛看到恒河的时候,你眼睛变得模糊,但是那个见性有没有改变?你能够看到的那个清净的明了性有没有改变?你眼睛有障碍,看到的是模糊的恒河,那个是一个因缘,那随顺因缘而变化。但是你眼睛里面的那个见精(《楞严经》讲见精就是见性),那个见性有没有变化呢?他说那个没有变化。那个就是我们的大佛顶性。

只要一个东西会变化,就是一个对立法。你看善恶,善跟恶永远是对立的,那这个不能讲大。我们安住在大佛顶性的时候,是离开整个对立的因缘,安住在清净的本性,那个就是大。因为它离诸对待,它没有生灭相。这是在觉悟的基础之下,发展出一个广大超越时空的相貌,叫作大。

“顶”,是指它所产生的妙用。这个广大的觉悟到底有什么作用?就是“妙用无穷,不堕诸数”。这个地方的重点,就是在这个“不堕诸数”。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数”,就是它没有一定的相貌。所以,《楞严经》它依真如本性所发挥出来的整个作用,是没有一定相貌的,就好像那个“顶”——佛陀的头顶。佛陀三十二相有一个叫无见顶相,无见顶相是没有一个人看得到的,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同。有些人看到是一个黑色的相貌,有些人看到它是一个白色的光明,有些人善根强看到金黄色的光明。

所以这个无见顶相,就是它没有一定的相状,就表示修学《楞严经》的人,他在修学善法是不决定的,他依止清净心,则顺逆皆方便。以真如本性所修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一定的法门,这个叫作大佛顶。依止广大的觉悟,而产生无穷的妙用,这就是大佛顶的本意。

大佛顶性在本经当中,强调众生本具,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要知道一个观念,这个真如本性或者讲大佛顶性,不是说你去修习以后才产生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本来就有的,你只是把它恢复出来而已,你是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蕅益大师讲过一个譬喻。他说:有一个转轮圣王,他有七宝千子,那是一个广大富贵的境界但是他梦为蚁子——他做梦的时候,梦到自己是一只小蚂蚁,在阶梯当中去找一些琐碎的东西吃,看到人就害怕,看到比它大的蚂蚁也很害怕。转轮圣王虽然梦为蚁子,但是王体依然——转轮圣王的身体,还是没有消失掉,还是好好地在那边睡觉。只要他醒过来,就能够恢复他转轮圣王的功德。现在之所以表现不出来,是因为他在做梦,问题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今天不是说去找到一个新的转轮圣王,而是想办法让这个梦觉醒。佛法的根本就是觉悟啊!所有的功德是从觉悟生起的。因为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迷惑颠倒,所以我们很多心灵的力量发挥不出来。比如说,你看“大佛顶”,这个就是我们内心的功德,这个就是在整个《楞严经》当中,我们所要找到的、我们真实的本性——“大佛顶性”。

当我们找到以后依止这个大佛顶性,来产生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一切的佛陀,都是依止这样的一个“密因”。这个密因就是说,这个大佛顶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的。当你找到的时候,你心中能够产生这样的观照,也可以产生这样真实的受用,但是你没办法形容它的存在。古德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要去找它,找不到。但是它随时可以表现它的作用出来,所以叫作“密”。我们就依止这样的一个殊胜的密因,来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究竟的解脱。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

小主,

我们也依止这个大佛顶性,来修学菩萨的六度万行,使令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功德,变得更加的圆满、更加的坚固不可破坏,这是成就利他的功德。

所以整个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的本来面目。这是《楞严经》最最重要的——找到我们生命的根本,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在无量的流转当中,到底我们生命最初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是从哪一个地方发动出来?《楞严经》讲了三卷半,来探讨这个问题,谈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大佛顶性。

甲二、别明

【第一讲:图二在评论区】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别明”。

当我们找到大佛顶性以后,要怎么修呢?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真妄的问题。《楞严经》认为,一切的东西都是心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造恶业?因为他心有障碍,跟他的嘴巴没有关系,跟他的身体没有关系。你说:“诶!我这个人的手喜欢去造恶业,把手给剁掉。”没有用!问题不在手。所以祖师常说:拜佛是谁?念佛是谁?你的嘴巴不能念佛、你的身体也不能拜佛,是那一念心在拜佛、那一念心在念佛。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一切的问题都在那一念心:一切的罪业的根本在妄想心,一切功德的根本是真如的心。所以当我们的心调整好以后,这一切的修学就上路了。所以《楞严经》的观念,就是返妄归真——怎样把现在这个妄想的心转成真如的心,这当中的关键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

我们过去听《楞严经》时,海公长老曾说,倓虚老和尚讲到,修首楞严王三昧有“六字真言”,我在这个地方提出来给大家做参考——倓虚老和尚说整个《楞严经》的修学,就是修学不迷、不取、不动。

“不迷”是智慧,你要经常保持觉照。观察妄想是缘起性空的,它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真实,它是由外境的牵动产生感受,由感受产生想法。假设外境消失了,这个受也消失了,想法也消失了。所以它离开了外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说,这个地方的不迷是智慧。

第二个“不取”。对于妄想,当你知道它是缘起性空的时候,你对它绝对不要取着,你知道它存在,但是知道它缘生缘灭就好,不要取着。

第三个“不动”,你的身口二业不要乱动。

这里包括了整个大乘的戒定慧。

“不迷、不取、不动”的修学有两条线:

第一个:如果是利根人,智慧观照力特别强,修学先从“不迷”下手:首先你发现烦恼,观察它的不真实,它是由外境的刺激才产生的。你不迷,然后不要取着,最后你的身体不要乱动。所以利根人是先从智慧观照,而产生安定的力量,最后收摄我们的身口二业。

另一种人根机比较钝,属于中下根的人,智慧力薄弱。没关系,我先求不动:我发觉了烦恼,它要来引导我去做错事,我没办法把它照破,没办法照见烦恼是毕竟空。没关系!我先保持不要乱动,慢慢地不要取着,最终不要迷惑,也可以。

总而言之,这个“不迷、不取、不动”,你是先从不动下手,或者先从不迷下手,都可以。你都可以慢慢地把妄想的势力减少,把真实的心开展出来。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的本性是清净的。你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时,你根本的依止处还是大佛顶性——就是你的清净本性。

蕅益大师说,大佛顶这个“顶”字,经典上说“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佛陀宣说楞严咒的时候,他自己放大光明,再从光明当中——每一个光明出现一个千叶宝莲,宝莲当中又出现一个化佛,由这个化佛来宣说〈楞严咒〉。蕅益大师说,佛陀自己宣说楞严咒不就简单了,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要变现出一个佛出来,由这个佛来宣说楞严咒呢?这当中有深义。蕅益大师说,佛有两种:一种是有为所成之佛,一种是无为所成之佛。有为法的佛是修习而成的。我们讲佛陀的功德庄严,这只有佛陀才有。你看佛陀能够八相成道,这个我们做不到的。所以经过修习所成的佛,是功德上的佛,唯独佛陀才有,不共于众生。另外一种是无为的本来佛,他是“天然妙觉,非属修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佛陀在宣说楞严咒的时候,为什么要创造一个无为的佛来宣说呢?就表示说,这个真如的本性是每一个人都具足的。如果佛陀自己宣说,那这个是您才有,我们没有。因为您是修来的,是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学才有的。所以佛陀为什么要创造一个无为的佛来宣说楞严咒?就表示这个楞严咒的功德,整个《楞严经》的首楞严王 三昧的功德,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

所以,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清净本性,然后从那个地方出发,来完成我们的修证了义,来完成我们的诸菩萨万行,使令我们的功德更加圆满,使令我们的功德更加坚固。是这一层意思。当然它的过程就是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必须要讲十卷的经文,你就很清楚这六个字的意思怎么操作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贰、经文纲要 分二:甲一、经文大意。甲二、修学宗趣

甲一、经文大意

【第一讲:图三在评论区】

好,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纲要”。

我们先看第一段“经文大意”。蕅益大师把《楞严经》分成六大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