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打破节奏的常规

方向八:留白式结局——无声胜有声的韵味

技巧分析

留白式结局是一种极具艺术韵味和含蓄之美的结尾方式,它在结尾处不把故事的所有方面都交代完整,而是故意留下一些空白之处,如同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留白艺术,给人以空灵、悠远的感觉,让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打破了常规那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叙事节奏。这种留白能够营造出一种含蓄、悠远的韵味,使读者在回味故事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认知和审美去丰富故事的内涵,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赋予了故事更多的可能性和解读空间,让故事宛如一首余音绕梁的乐曲,在读者心中留下久久不散的回响。

以汪曾祺的一些短篇小说为例,他的作品往往有着一种淡雅、质朴的风格,结尾处常常采用留白的方式,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比如在某个故事中,描写了一对年轻人之间朦胧的感情发展,作者用细腻而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他们相处时的羞涩、心动以及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微妙情感。到结尾时,只是写到两人在某个静谧的夜晚于河边相遇,相视一笑,然后故事就戛然而止了。至于他们后续是否表白、感情是否进一步发展等都没有再提及,留给读者去想象。

这种留白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那份感情的纯真、含蓄之美,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对爱情、对人性美好的理解去设想两人之后的故事。有的读者可能会想象他们在那个夜晚互诉衷肠,确定了彼此的心意,从此开启了一段甜蜜的恋情;而有的读者或许觉得他们只是将这份美好的情感深埋心底,成为了彼此青春岁月里一段难忘的回忆。正是这种不同的想象,使得整个故事更具韵味,仿佛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有着无尽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阅读结束后依然沉浸在故事所营造的那种美好的氛围之中,不断回味与思索。

而且,留白式结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参与感,让读者不仅仅是故事的接收者,更是故事的续写者。读者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故事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期望去为故事添上属于自己的一笔,使得故事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互动,进一步拓展了故事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布局步骤分析

1. 重点情节勾勒清晰:

在小说的主体叙事中,把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等关键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对故事的大致框架和核心内容有明确的了解,就像搭建一座房子,先把主体结构稳固地搭建好,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故事的基本走向,为后续的留白做好铺垫。

以汪曾祺描写年轻人感情故事的小说为例,在故事的前面部分,作者会详细地展现两人相识的契机,也许是在校园的图书馆里偶然的对视,或是在一次社区活动中的初次合作,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如何走进彼此的生活的。接着,会描写他们相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一起漫步在公园小径时的轻声交谈,偶尔目光交汇时的脸红心跳,男孩为女孩细心地捡起掉落的手帕等等,通过这些情节,将两人之间感情逐渐升温的过程细腻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对他们的感情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把握,明白故事是围绕着这对年轻人的感情故事在展开,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彼此之间的情感状态有了直观的认识。

只有当读者对故事的核心内容有了扎实的了解后,在结尾处进行留白时,他们才能够基于已有的情节去合理地想象故事的后续发展,而不会因为对前面内容的模糊不清而感到茫然,从而更好地发挥留白所带来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能够在已知的基础上,尽情地去畅想故事的无限可能。

2. 结尾处适时留白:

当故事发展到接近尾声时,在一个关键的、能够引发读者联想的节点上停止叙述,留下一些关于人物未来、事件后续发展等方面的空白,不做进一步的阐述,让读者的思绪可以在此处自然地发散开来,去想象故事可能的延续情况。

这个留白的节点选择至关重要,它需要是一个既能够让故事有自然停顿感,又能勾起读者强烈好奇心和想象欲望的地方。比如在上述年轻人感情故事中,选择两人在河边相视一笑这个情节作为结尾留白的节点就十分巧妙。这个场景本身充满了诗意和暧昧的氛围,两人之间的感情在这一刻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往前一步可能就是感情的进一步升华,往后一步或许也可以是将情感默默藏于心底。这种充满可能性的时刻,最容易引发读者的遐想,他们会不自觉地去思考接下来两人会怎么做,是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还是选择保留这份美好,使得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却又余味无穷。

又比如在一个冒险故事中,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传说中宝藏的藏匿之处,当他推开那扇神秘的大门,故事就此打住,没有再描述门后的景象以及主人公是否真的找到了宝藏,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那扇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奇妙世界,主人公又会迎来怎样的命运,让读者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自己的脑海中为故事续写后续的篇章。

小主,

3. 营造氛围助力留白:

通过结尾部分文字的语言风格、描写的场景氛围等营造出一种适合留白的意境,比如营造出宁静、悠远、略带神秘感的氛围,像汪曾祺故事中静谧夜晚河边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留白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中,感受那种无声胜有声的韵味。

在语言风格上,可以运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充满意境的场景,避免过多冗长的描述破坏留白所营造的空灵氛围。例如,“月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他们站在岸边,相视一笑,夜风中,只余下轻轻的呼吸声。”这样的描写简洁却又生动地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夜晚的河边,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更容易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展开自己的想象,去构思两人之后的故事走向。

场景氛围的营造同样关键,可以选择一些本身就带有神秘感或者开放性的场景作为结尾留白的背景,比如古老的城堡、幽深的森林、云雾缭绕的山间等,这些地方往往蕴含着无数的未知和可能性,能够进一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当故事在这样的场景中戛然而止时,读者会自然而然地去想象在这些神秘之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故事,让留白式结局的艺术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使故事在结束后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方向九:并置式结局——多元视角的碰撞与融合

技巧分析

并置式结局打破了常规单一视角、单一情节线收尾的节奏,而是在结尾处将多个不同的情节线索、人物视角或者主题元素并列放置,让它们相互碰撞与融合,形成一种复杂而多元的故事结局形态。这种结局方式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交响乐演奏,不同的乐器代表着不同的视角或线索,各自奏响独特的旋律,却又在整体上交织融合,共同谱写出一曲层次丰富、韵味悠长的乐章,拓宽了故事的广度与深度,使读者从多个维度去重新审视整个故事,感受到不同视角下故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打破了读者习惯的那种线性、单一的理解模式,激发他们对故事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就有着类似并置式结局的呈现。小说采用了多个人物视角进行叙事,不同人物眼中有着对同一段历史时期、同一桩案件以及彼此之间复杂关系的不同认知与感受。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仿佛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每个人独特的视角去拼凑出整个故事的全貌,但又始终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因为每个视角都有着其局限性和主观性,只能展现出故事的一部分真相。

在结尾处,各个角色的故事线并没有简单地汇总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结局走向,而是依然保持着各自独特的发展态势,同时又相互交织关联着。像傅东心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感悟,她那细腻而又带着淡淡哀愁的视角,展现出了一个充满文艺气息却又在生活中历经无奈与遗憾的女性形象,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的那些细微美好是如何在岁月的磨砺下变得斑驳陆离;庄树在案件调查中的种种发现与思索,则带着一种执着与困惑,他作为警察想要探寻真相背后的那种使命感,以及在面对复杂案情和人性纠葛时的迷茫,使读者感受到了真相的扑朔迷离和人性的复杂难测;李斐关于自己经历的那些内心世界的呈现,又充满了对梦想的憧憬和遭受苦难后的挣扎,她在生活里怀揣着小小的愿望,却又被命运的洪流裹挟,不断地在困境中寻找出口,让读者体会到了普通人在时代背景下的渺小与坚韧。

这些不同视角的内容并置在一起,读者可以看到傅东心的文艺气质与她在生活中经历的无奈与遗憾,庄树作为警察想要探寻真相背后的执着与困惑,李斐带着自己的梦想和遭受的苦难在生活里挣扎的状态。这些不同视角的情节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复杂又真实的生活群像,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生活不是单一的、片面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看待世界的角度,故事也在这种多元视角的并置碰撞中,展现出了更深刻的关于人性、命运以及时代对人的影响等主题。

布局步骤分析

1. 多视角多线索前期铺设:

在小说的主体构建过程中,从一开始就确立多个不同的人物视角,并围绕着这些视角去铺设相应的情节线索,让每个视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发展脉络,就如同在编织一幅绚丽多彩的织锦,每一根丝线都代表着一个人物视角及其对应的情节线,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色彩和走向,却又共同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宏大画面,使故事呈现出一种丰富且分散的状态。

以《平原上的摩西》为例,围绕着傅东心、庄树、李斐等人物分别展开的情节线,展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情感世界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傅东心的情节线可能侧重于她的艺术追求、家庭生活以及内心的情感变化,从她年轻时对绘画的热爱,到婚后在平淡生活中逐渐磨灭的热情,再到后来与儿子、丈夫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情节内容,让读者看到她作为一个个体在生活中的挣扎与成长;庄树的情节线则紧扣他的警察职业,从最初对案件的懵懂介入,到在调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线索,又陷入各种谜团之中,以及他与同事、嫌疑人之间的种种互动,展现出他在探寻真相道路上的曲折经历;李斐的情节线更多地围绕着她的个人梦想、与他人的情感羁绊以及遭遇的生活挫折,比如她一直渴望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却因意外受伤而让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她与庄树之间纯真又略带苦涩的感情,以及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坚持,这些情节构成了她独特的生活轨迹。

小主,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视角都有足够的情节支撑,使读者能够深入地走进每个角色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同时也让故事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错综复杂的结构,为结局的并置融合做好铺垫。

2. 情节推进中的关联与交织:

随着故事的发展,要巧妙地让这些不同视角下的情节线索产生关联与交织,不能让它们各自为政、完全割裂,而是通过一些关键事件、共同的人物关系或者特定的场景等,让不同线索之间有了互动和呼应,如同在一张大网中,不同的丝线通过一个个节点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读者能感受到不同视角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结局的并置融合做铺垫。

例如在《平原上的摩西》中,案件这一元素就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故事串联了起来,成为了不同视角情节线索相互交织的关键节点。庄树作为警察,自然是围绕案件展开调查,他所追寻的每一个线索、接触的每一个嫌疑人,都在一步步揭开故事背后隐藏的真相,而这些线索和嫌疑人又与傅东心、李斐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傅东心看似与案件本身没有直接关联,但她身边的人、她过往生活中的点滴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案件的背景或者影响因素。比如她曾经教过的学生,可能与案件中的关键人物有着某种情感纠葛或者利益往来,使得庄树在调查过程中不得不去了解傅东心的过往,从而让傅东心的故事线与庄树的案件调查线产生了交集。

李斐更是与案件有着直接又复杂的关联,她的某些经历、她所做的一些选择,都成为了案件中的重要环节。她和庄树之间那份纯真又略带苦涩的感情,也因为案件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庄树在探寻真相时内心多了几分纠结与挣扎。她身处案件漩涡之中,自身的遭遇和后续的发展又时刻影响着庄树对整个案件的判断以及傅东心对生活的感悟,就这样通过案件这一纽带,三个人物视角下的情节线有了紧密的互动和呼应。

此外,一些共同的场景也起到了关联不同线索的作用。比如那个承载了他们许多回忆的老工厂区,傅东心曾在这里寻找创作灵感,庄树在这里追踪案件线索,李斐在这里经历过生活中的重要时刻,这个特定的场景就像是一个记忆的容器,将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的故事汇聚在了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不同视角之间的内在联系,意识到每个人虽然有着各自独立的生活轨迹,但又都在同一个大的故事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结尾处不同视角情节线的并置呈现与融合升华奠定了基础。

3. 结尾处并置呈现与融合升华:

在故事接近尾声时,把各个视角下的情节线、人物的最终状态等以一种并置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它们同时展现在读者眼前,形成一种多元的画面感,就仿佛是一幅由多个分镜头组成的宏大画卷,每个分镜头都展现着不同人物独特的生活画面和内心世界,却又共同构成了整个故事完整的结局场景。并且在这种并置中,引导读者去发现不同视角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的关系,进而使故事的主题在这种多元融合中得到升华,让读者从多个角度去深刻理解故事所想要传达的关于人性、社会等深层次的思想。

就像《平原上的摩西》结尾处读者通过不同人物视角内容的并置,对那个特殊时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了更全面且深刻的感悟。傅东心在经历了诸多生活的波澜后,依然守着内心那份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她的淡然与遗憾并置在一起,让读者看到了在时代变迁中个人情感和理想的坚守与失落;庄树在案件的重重迷雾中不断探寻,虽然最终或许并没有得到一个完全清晰明了的真相,但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困惑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展现出了普通人在面对复杂世界时的努力与无奈;李斐带着一身的伤痕和未竟的梦想,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后依然怀揣希望,她的坚韧与脆弱并置,凸显出了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却又不屈的姿态。

这些不同视角下人物的最终状态相互交织融合,使读者深刻认识到生活本就是由无数个这样不同的个体故事构成,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经历、去感受、去应对生活给予的一切,而时代的洪流就在这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中流淌而过,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故事的主题也在这种多元视角的并置融合中,从单纯的案件解谜、人物命运走向,升华到了对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人们在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美好与无奈的深度探讨,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会反复回味,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与那些人物一同经历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小主,

方向十:象征式结局——以物寓意的深远韵味

技巧分析

象征式结局是借助某个具体的事物、场景或者意象,在结尾处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用它来代表故事中的核心主题、人物命运或者情感等,打破了常规那种直白叙述结局的节奏,通过象征的含蓄性和隐喻性,让读者自己去解读、去领悟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结局往往能使故事更具艺术感染力,让简单的东西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发读者对故事的回味与深度思考,使故事在结束后依然能长久地留存在读者心间,产生悠远的韵味,如同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符号,每次回味都能挖掘出新的感悟。

比如在陈忠实的《白鹿原》结尾处,白鹿原上那只白鹿的意象就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白鹿在原上人们的传说中一直代表着祥瑞、美好的期许,它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与白鹿原上白家、鹿家等家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从故事的开篇,白鹿原上的人们就流传着白鹿的传说,它仿佛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承载着对风调雨顺、家族繁荣、生活美满的向往。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每当白家或者鹿家遇到重大事件,白鹿的意象都会若隐若现地出现,或在人们的谈论中,或在某个角色的梦境里,暗示着一种美好的期望或者潜在的命运走向。例如,当白家的产业蒸蒸日上时,或许会有人提及仿佛看到白鹿在原上跳跃的身影,象征着家族的兴旺与祥瑞降临;而当家族遭遇困境,面临诸如天灾人祸、内部纷争等问题时,白鹿的消失或者不再被提起,又似乎预示着好运的离去,让读者感受到白鹿意象与家族命运之间微妙的关联。

到结尾时,白鹿虽然没有再以具体的、实在的形态出现,但它所象征的那种人们对美好生活、高尚品德以及家族繁荣的向往却依旧弥漫在整个白鹿原上。尽管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家族纷争、人性的复杂纠葛等,白鹿原依然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这片土地上传承的精神。这个象征式的结局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美好的、值得坚守的东西始终如同白鹿的幻影一般,萦绕在人们的心中,给人一种对传统、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坚守之感,也让读者对整个白鹿原上所发生的故事以及背后的时代、文化等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得故事不仅仅是讲述了几个家族的恩怨情仇,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种地域文化以及人性深处美好追求的深刻展现。

布局步骤分析

1. 象征元素的引入与贯穿:

在小说的叙事早期,就引入具有象征潜力的事物、意象或者场景等元素,并且让它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多次出现,使其与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发展等产生紧密的联系,如同埋下一颗种子,随着故事的生长,让它逐渐发芽、开花,成为贯穿整个故事的一条隐藏线索,时刻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

以《白鹿原》里白鹿的意象为例,从一开始就存在于原上人们的传说中,作者通过老人们的讲述、孩子们的听闻等方式,将白鹿的传说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背景之中,让读者初步了解到白鹿在白鹿原上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代表着祥瑞和美好的期许。

然后,在后续白家、鹿家等家族故事发展时,时不时地以一种暗示或者关联的形式出现,让读者逐渐对其产生印象并开始关注它所可能蕴含的意义。比如,白家的某位长辈在教导晚辈时,会提及要秉持善良正直的品德,这样白鹿才会庇佑家族,将白鹿与家族的品德修养以及命运联系起来;又或者在家族举办重要庆典时,有人会望着原上的方向,仿佛期待着能看到白鹿现身,象征着对家族繁荣的渴望,通过这些情节,让白鹿的意象频繁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与故事中的日常琐事、家族大事紧密相连,使其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为后续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2. 强化象征关联与寓意铺垫:

随着故事推进,不断强化象征元素与故事核心内容之间的关联,通过具体的情节、人物对话或者内心活动等,去铺垫它所象征的寓意,让读者能够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个元素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指代,就像在一幅画作中,逐渐勾勒出隐藏图案的轮廓,让观赏者能猜到大概的模样,却又还看不太真切,激发他们想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白鹿原》中,每当白鹿原上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或者人物面临重要抉择时,白鹿的意象往往会若隐若现地出现,暗示着人们内心对美好、对正义等的渴望。当白家的白嘉轩面临是否要坚守传统礼教、维护家族尊严的抉择时,他在深夜辗转反侧,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白鹿的形象,仿佛白鹿在提醒他要遵循祖辈传下来的品德和规矩,这里白鹿就象征着传统的道德准则和家族的精神寄托;而鹿家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有时会偏离正道,这时白鹿意象的缺席或者以一种负面的暗示出现,比如有人传言看到白鹿在远处哀伤地离去,就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可能违背了白鹿所代表的美好品质,预示着可能会遭遇不好的结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过这样反复的情节关联和暗示,不断地为白鹿意象所象征的寓意添砖加瓦,让读者能够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白鹿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中的动物形象,而是与故事中的家族兴衰、人物品德以及整个白鹿原上的社会风气等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为结尾处象征意义的明确做准备,使读者在接近结局时,已经在心底对其象征的含义有了一定的预期和思考,只等结尾处将那层象征的面纱彻底揭开。

3. 结尾处象征凸显与主题升华:

在故事结尾,将象征元素放在一个关键的、引人注目的位置,清晰地凸显出它的象征意义,让读者能够明确地领会到它所代表的故事主题、人物命运等方面的深刻寓意,并且通过这种象征意义的揭示,使整个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就像点亮一盏明灯,让原本在黑暗中隐约可见的景象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亮起来,让读者跳出单纯的故事情节,对白鹿原上的故事以及背后的文化、人性等有了更高层次的思考,使故事具有了深远的韵味和思想价值。

在《白鹿原》结尾白鹿意象所承载的对美好向往和坚守的象征意义,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白鹿原上的人们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高尚品德的追求始终存在,即便历经了无数的磨难和世事的沧桑,这些美好的东西依然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指引着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坚守自我、传承精神。这种象征式结局使读者从关注几个家族的具体故事,上升到对整个白鹿原所代表的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以及人性中永恒的美好一面的思考,让故事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叙事,而是具有了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成为一部能够长久流传、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会沉浸在白鹿原上那片充满传奇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里,不断回味白鹿所象征的那份美好与坚守,以及它所蕴含的关于人生、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总之,通过这十大方向来打破节奏常规塑造小说结局,可以让小说在结尾处焕发出独特的魅力,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能更好地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思想与情感,让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值得创作者们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创作意图和故事风格灵活运用。不同的结局方式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故事结尾,使小说的艺术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