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朝就是比鞑清更加有人情味,竟然还把我们上贡的军粮给主动削减两成了,至于其他贡品甚至是压根未提,心胸是真的开阔啊!
不愧是天朝上国啊,依孤看,大明有靖北侯这样的元帅在,大明不会亡。就让我们再赌一次吧!”
朝鲜国王李倧如是说道,听到李倧所说的话后,他旁边站着的朝鲜世子(原凤林大君)李淏却是面如死灰,但是深知李倧内心想法的他,却丝毫不敢出言反对。
次日以后,王征代表大明,崔鸣吉代表朝鲜王国,双方在朝鲜汉城城外的崇礼门,签订了《乙酋盟约》(当年为天干地支乙酋年),盟约的主要内容只有四条:
一、朝鲜王国立即与清国解除附属关系,停止向清国纳贡,恢复大明宗主国的地位,重新采用大明的纪年方式,每年向大明(登莱)纳贡四万石军粮;
二、朝鲜自愿将蛮荒岛屿济州岛割让给大明,留给大明军作反击基地;
三、如果遇到清军的进攻,双方守望相助,明军有派兵朝鲜北部,抵抗清军的权利和义务。
四、对于乙酋年间明朝战争期间阵亡的朝鲜将士进行抚恤,不得对任何投降或者逃走的朝鲜上下文武官员进行打击报复。
张鹿安不想得罪朝鲜老百姓,这样的条约对于朝鲜老百姓来说,明军非常明显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广大的朝鲜群众反而更加能够接受,更加赢得了老百姓们的认可和支持。
而且由于明军在最后时刻“原谅”了李倧,使得朝鲜各地蠢蠢欲动的政治势力,开始重新审视李倧的地位,选择继续服从朝鲜中央的管理,整个朝鲜的政局至少表面上得以快速地安定下来。
《乙酋盟约》签订以后,朝鲜的亲明派大臣再度上台,将在南部进攻济州岛的大将柳琳部调回了北方边境,让他专门训练大军防备清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只是清军虽然在鸭绿江西岸加强了戒备,但是始终未对朝鲜和东江进行任何的进攻行为,这就给东江一地和朝鲜本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环境,东江开始与朝鲜王国进行公平的贸易,民生环境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