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是七月初五,又有五百万斤稻子进了帝都。
这件事动静闹的不小。骁违也不瞒着,告诉那些有兴趣一探究竟的人,是玉骨大首领采用了新的治水之法疏通水患的同时能灌溉农田,又管他借了一大笔钱找人种地,因此有了一次大丰收。
这些稻子,是玉骨大首领的嫁妆,他借钱给申屠氏掏空了家底,现在急着把这批稻子出手,填补库房,操办大婚。
这件事引起了许多氏族的兴趣,但是没有到氏族大会的日子,他不说。
偶尔有来府上打探一二的,骁违和玉骨一惯是不在府上。
人们又发现,这批稻子,颗粒饱满,色泽鲜亮,层次相当好。
实际上是不光洛田那块土好,渠水灌溉的好,还有先贤洞石壁上先进的耕种之法也好。
这批稻子价格跟市场价一样,很快被抢光。
更有甚者是大批量买走,甚至有人一次性买了两百万斤,只为了寻找机会,坐地起价。
同时都开始惦记上骁违的治水新法。
这些人,以前都是一提治水就避而远之的那些贵族。
每个氏族都有人在骁违手底下听候调配差遣,为此帝尊为首的一批人更忌惮他,堤坝上各种派别互相争斗、互相推诿,想尽各种办法让骁允、骁违父子不能笼络人心。
骁违也是象征性的去一去,每次去都不忘给他们挖挖坑。
任务分配的合情合理,每个氏族负责哪一块,记录在册分配的清清楚楚。若哪一天堤坝被大水冲垮,从哪个地方坍塌,负责哪个地方的人就承担责任。
堤坝上八千人,骁氏的人只有五百。
这五百人还不是那些骁氏擅战又擅治水的士兵。
这五百人是骁违笼络来的一批瘦弱残兵,没什么大用,让他们在堤坝上就是混口饭吃顺便望风,帮骁允观察一下其他那七千多人各派之间的尔虞我诈。有什么事悄悄禀报,只要情况属实还能得点儿赏钱。
反正这八千劳力的粮资是帝尊他老人家出。
这堤坝年年筑,层层加固,实已经早没鸟用了。
帝都外围那两千人才是关键,一但哪天帝都城被大水冲了,贵族的私田完蛋,平民的田便是救活整个帝都的关键。
到了那个时候再让他们听话。
谁也想不到违公子无耻到这般令人发指,竟是连天灾也能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