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众人热烈讨论的场面,沈如云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其实这些设计,都是她前世做医疗器械项目时的方案,她也不知在古代是否可行。
看着众人热络的交谈,沈如云才感觉这个事有眉目了。
太医们仔细研究着沈如云的图纸,不时点头。虽然这些设计大胆,但从医理上来说却是合情合理。
"太子妃,这个刀口的设计虽好,但愈合时恐怕会留疤。"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太医指着图纸上的一处说道。
"是啊。"另一位太医接话道,"不过我倒是有个方子,专门治疗刀口愈合,或许可以用在这上面。"
沈如云立刻取出纸笔:"还请太医详细说来。"
"这方子是用银花、当归、红花......"老太医细细道来,沈如云认真记录。其他太医也纷纷提出建议,有说用蜂蜡的,有说用艾叶的。
"诸位说的都很有道理。"沈如云一边记录一边说,"尤其是消毒这一块,确实需要特别注意。"
一开始,那些从民间请来的产婆们都有些拘谨,看着这些太医说话也不敢插嘴。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她们也渐渐加入其中。
"太子妃,我觉得这个钳子的弯度再大一些会更好。"一位年长的产婆终于忍不住说道,"我接生这么多年,发现孩子出来时......"
她说得很专业,其他产婆也连连点头。这确实是她们多年实践得来的经验。
"对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另一位产婆附和道,"而且钳子的长度最好再改改,太长不好使力,太短又够不着。"
沈如云看她们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心中暗喜。她立刻拿出新的纸张,根据她们的建议修改图纸。
"这个托盘的边缘是不是要做得圆润一些?"有人提议。
"支架的高度要能调节,因为产妇身高不一样。"又有人补充。
整整十三天,沈如云每天都和这些太医、产婆们讨论,修改图纸。春杏看着自家小姐忙得连觉都顾不上睡,却依然精神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