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省府会议

权路相争 乔一司 1079 字 11天前

会议刚开始,顾晨按照既定流程,详细汇报了财政改革的试点成果,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推进计划。他的报告数据翔实,逻辑严密,尤其是在财政资金监管和绩效考核机制上的创新思路,引起了不少领导的共鸣。

然而,就在顾晨汇报完毕后,徐同光突然发言。

“省长,我认为,财政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过于强调财政监管,而忽略了地方政府的实际困难。”徐同光语气平静,却暗藏锋芒,“目前,很多地市财政部门反映,新评估机制虽然有助于提高资金透明度,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资金审批流程变得更复杂,导致一些地方经济项目推进缓慢,甚至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下降的情况。”

他顿了顿,看向杜永年:“我建议,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灵活性,否则,过度监管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这番话,看似中肯,但实际上却是在质疑顾晨的改革方案,试图在省政府层面制造对改革的不满情绪。

会议室内,部分地市的官员开始点头附和,显然,徐同光的观点已经在一些地方官员中产生了影响。

顾晨微微一笑,并未急于反驳,而是平静地说道:“徐厅长的担忧,我非常理解。但财政资金的透明化和高效使用,本就是改革的核心目标。如果说资金监管导致地方经济项目推进缓慢,那更需要反思的是,这些项目是否真的合理?是否存在资金沉淀和低效配置的情况?”

他目光扫过在座的官员,继续说道:“事实上,根据我们对试点城市的数据分析,财政评估机制的确让部分不合理的资金申请被驳回,但同时,也让真正有价值的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获得了更多支持。对于部分地方政府反映的‘资金使用效率下降’问题,我们正在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削弱监管。”

杜永年听完,点了点头:“顾厅长的意思是,改革方向不能动摇,但执行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顾晨果断地回答:“正是如此,财政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监督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但我始终认为,财政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成为某些不透明操作的工具。”

杜永年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改革方向,不能走回头路。”

这一结论,基本上否定了徐同光试图削弱监管的企图。

徐同光脸色微微一变,但没有再说什么,他知道,今天的交锋,他又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