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知道,王春风背后是“山海县”,更不知背后是“张梦”。
全当王春风是颇有头脑,财力雄浑的神秘世家子弟。
王春风有其父“王大福”指导。十分上道,不时请各县县令饮酒,送礼。生意面上,一直顺遂得很。
春风商会日渐壮大,名声在外。在外采购的物资,每隔十五日,便会暗中护送回山海。
有米粮、酒水、瓷器……种种生活用具。还有“锄头”“铁盐”“刀斧”。
山海县快速发展,离不开这许多损耗。
支撑山海县的支柱,还是“黄玉人参”。
如今山海县的“人参户”,已增加到“五百户”,一户一月产参“三十五株”左右。
便是一万七千五百株。
仓库堆积“三万余株”,并非销不出去。而是如此巨量人参,涌入周围市县。必然一石激起千层浪。
紧随其后,人参价格下降,众商探究来源,山海县惹人关注。
如今山海县羽翼未丰,蛰伏发展为上。惹人注意,绝非良策,会打乱张梦规划。
张梦喊来“王春风”“王大福”父子。
如今“王家”与张梦走得甚近,其女嫁给周一龙,父子两人在张梦手底下当差。
张梦让父子二人,先汇报近况。
如今春风商会产业甚多,酒、米、布均有涉猎。能赚钱,但比不上“人参”暴利。
张梦每月批给“王家父子”一千五百株人参。
五百株换米粮,一千株换银子,银子部分留在春风商会,维持资金运转。部分运回山海,加持百姓生活,山海建设。
张梦问:“你们可有建议?尽管提出便是。”
王春风道:“县令,如今春风商会已经初具规模。我与父亲在走商时,多少接触了些江湖门派,发现了数条稳定、可靠的人参销路。”
张梦道:“说说看。”
王春风道:“从前我与父亲,多是将人参销往世家、地主之流。这些人虽有财力,但对人参消耗不大。持续输出,难免会有饱和、压价。”
王春风又道:“父亲说江湖行商,离不开与江湖门派打交道,有时江湖门派,是最好的销路,县老爷把人参,成:仙、凡、江湖三路而销,实是睿智之举。虽说我父子二人,本该只负责‘凡’销,但‘江湖’与我们甚近,理该主动为县令分忧。
故我与父亲在龙王郡附近,走商数地。大致将周边门派,全已统计在册。攀敲侧击,弄清楚了各门各派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