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山,在青州地界。
虽然离梁山泊并不远,可若分兵驻守,其实用处并不大。
若是遇到官军围剿,难免救应不及。
邓龙,与时迁有旧,与梁山还算亲近。
从始至终,他都不愿意同去梁山。
只想守着,自己二龙山这一亩三分地。
所以,杨哲也不想勉强。
如今,愿意跟随他留下的,还有五六百人。
只要不是官军大举攻山,自保是足够了。
邓龙居然同意,二龙山也愿意遵守梁山军规。
不滥杀无辜,不劫掠穷苦百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算是梁山盟友。
更准确地说,留在他在这里,跟梁山互通有无,便是梁山的一个眼线。
尤其是,当日为了盯住宋江,时迁在二龙山山下两侧,各设了一个酒店,打探消息。
二龙山若是有变,梁山也可以及时知道。
所以,杨哲并不担心。
最重要的是,邓龙给出的诚意,很足。
几乎将宋江这大半年攒下的积蓄,几乎都送与了梁山。
就冲这个,也得给他几分面子。
在二龙山停留了一日,大军再次启程。
不日来到阳谷县,早有武松带领驻守县城和独龙岗的众头领相迎。
不说杨哲离了阳谷县,领大军回梁山,大赏三军,又重新给众头领分了司职。
却说梁中书当日在李成的护送之下,从西门逃出数十里。
未见追兵,方敢停下来歇息。
重整兵马,身边已不到千人。
暂且找了个村庄驻扎休整,又派人去打探北京城消息。
不过几日,探马来报,都监闻达,亲自领军来接应。
梁中书闻言大喜,慌忙与李成出来相迎。
方才知道,梁山军马前日已经退去。
闻达得了杨哲释放的近万降兵,又收拢四散败军,如今城内倒有近两万人马。
只是有北方探马来报,边境辽国御弟大王耶律得重得了消息,大有趁机南下之意。
闻达得知梁中书下落,便立马亲自过来,请他回北京城主持大局。
梁中书跟随回到城内,早见蔡夫人出来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