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公司生产部经理刘典忠深知设备的好坏决定着产品的工艺水平和质量,必须专业、严谨对待,“我们需要的设备不仅要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还要适应未来的产品线扩展。”
“应该优先考虑欧、美、日等国际知名品牌。”公司采购部经理梅军看了看桌面上这家上海公司不高的报价有点不屑一顾,从产品质量保证方面提出了他的观点,“可能价格偏高,但品质和售后更有保障。”
“那可不一定。”总厂设备科科长毛俊喜激动地从旁听席站了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来他的级别不够参加公司管委会成员会议的,但只要跟相关部门有密切联系的例会,都会邀请部门负责人或一线员工列席会议,不拘泥于级别高低,何况本次设备采购名单、价格是王董事长和他首先拟定下来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他,毛俊喜继续理性分析,“根据我们日常维修的经验,是应该看重设备的性能,不否认国外品牌技术先进,但现在很多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在性能上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国内品牌运输更方便,价格仅仅是国外品牌的一半多一点,性价比更高。”
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每个人都在为公司的本轮设备采购贡献自己的观点。
有人倾向于选择国际知名品牌,确保品质和售后服务;有人则主张选择国内新兴品牌,寻求优质性价比;有人不仅考虑了设备的购买成本,还深入分析了设备的运行成本、维护成本以及长期效益。
总经理周彬认真倾听了大家的建议和观点,等讨论热烈的大家安静下来后,他再次开口了:“每个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有的人可能需要做出妥协,才能达成共识,今天的讨论目的是为了找到最符合公司发展利益的采购方案。”
大家点点头,表示认可。
周彬继续说道:“每个人桌面上放的拟采购设备资料是王董事长、毛俊喜以及相关操作设备的一线员工在会前比较、讨论、权衡、筛选后的方案,大家仔细阅读一下,上面已经罗列有技术参数、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内容,10分钟后大家举手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