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那一幕很多百姓看在眼里,甚至站的近的还听到了。
“果然不愧是作出菜根谭的大贤,顾大人竟愿为城外流民和军卒说话,在下佩服之。”
“是极,菜根谭所言振聋发聩,顾大人本人也身体力行地行着仁义之举。”
“不过要是这些流民说得是真的,那胡人也太凶残了!”
“是啊,这事儿落到谁身上,谁也忍不住,哎...”
上京百姓还在讨论,顾正言一路小跑而去。今日翰林院是休沐日,只有几个值班的,见顾正言行色匆匆地回到翰林院,心中满是疑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顾大人今日不是休假吗,怎么了这是?
进了天录阁后,顾正言开始摊纸磨墨,磨好后当即奋笔疾书起来。
“圣上乃天下万民之主,仁爱之名,百姓称也,但今有胡族入侵,使北地涂炭生灵,余存北地百姓何莫恨焉?今上京城外...”
“...军卒之举,乃忠君之为,望圣上三思。”
顾正言写完,盖上了他的专属印信,吹干后,又起身奔向了另外一个衙门--进奏院。
顾正言只是从五品的小官,虽地位高,但品级低啊,所以他并不是想见隆耀帝就能见的,除非隆耀帝相召。
如果他有政见和看法需要上奏皇帝,需要通过进奏院(唐宋机构名,明为通政司,清为奏事处)这个机构上交奏书,再经过筛选等一系列操作,最后呈给皇帝。
而且奏折是清朝的说法,隋到两宋,都叫劄(通“扎”)子,大体可以分成四种。
章、奏、表、议,简言之,章是谢恩的,表是陈情求情的,议是可以大家讨论的,奏是所有政事建议都可以。
所以上表,上议,上奏都是不同的,顾正言的奏折则是一篇表书。
主要是用来替那几人求情的。
顾正言知道,就算隆耀帝无意惩罚那几人,但那些主和派的大臣会借此搞事啊!他们一心想着讨好胡人,现在有了机会还不赶紧表明态度?
对他们来讲,惩罚一些流民和军卒算什么?
将奏折交给了专门的官吏后,顾正言出了进奏院大门,抬首看了看天空,发现刚刚还阳光高照的天空,忽然阴沉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