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急忙组织士兵进行反击,他们试图破坏土山,但袁绍的士兵防守严密,公孙瓒的反击收效甚微。与此同时,袁绍派另一员大将文丑率领一支骑兵,在易京城周围不断骚扰,截断公孙瓒的补给线。公孙瓒早有准备,城中粮草充足,一时之间倒也不惧被围困。
此时,袁绍见久攻不下,决定改变策略。他观察到易京城的城墙结构和周边地形,发现可以利用风向和水源进行攻击。他命士兵准备大量易燃之物,趁着风向合适,向易京城墙发动火攻。瞬间,熊熊大火席卷城墙,热浪滚滚,城墙在烈火中仿佛要被融化。
公孙瓒急忙组织士兵灭火,但火势凶猛,难以控制。士兵们满脸惊恐,在大火中四处奔逃,有的被烧伤,有的被浓烟呛得喘不过气来。
然而,袁绍并未就此罢休。他又命人从附近河流中取水,待火势稍弱,便用水泼向城墙。水火交替攻击,城墙在高温与冷水的冲击下,开始出现裂缝和松动。每一次水与火的碰撞,都发出巨大的声响,仿佛是战争的咆哮。
接着,袁绍再次发动火攻,如此循环往复,城墙遭受巨大破坏。同时,袁绍又组织众多士兵用锤子等工具敲击城墙,试图打开缺口。士兵们挥舞着锤子,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坚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对公孙瓒越来越不利。尽管城中粮草充足,但城墙在袁绍的持续攻击下已岌岌可危。公孙瓒的部下们开始人心惶惶,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突围。公孙瓒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十分艰难。
在政治上,公孙瓒与其他势力的关系逐渐恶化,得不到外援。在军事上,他的兵力逐渐消耗,士气低落。而且,他在守城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比如没有及时调整战术,过于依赖城墙的坚固。
终于,在袁绍军的持续攻击下,城墙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颜良和文丑率领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入城中。公孙瓒急忙组织士兵进行最后的抵抗,但已经无力回天。
城中一片混乱,喊杀声、哭叫声此起彼伏。公孙瓒的麾下将领们有的在激烈的战斗中战死,有的见大势已去,选择了投降。一位跟随公孙瓒多年的老将,在与袁绍军的战斗中身中数箭,仍奋勇杀敌,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另一位年轻的将领,在绝望中放下了武器,向袁绍军投降。
公孙瓒看着眼前的惨状,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自己已无退路,必死无疑。为了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公孙瓒毅然拔剑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