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组合拳,想必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地方生产建设兵团忠诚度的问题。”
苏轼、刘据和扶苏还能说什么,除了一个劲儿点头,大部时间都在消化宁野讲的内容。
“宁校长果然有高论,此法不仅可行,而且全面,”苏轼顿了顿,将记满笔记的那页翻页,然后又问道,“只是,不知如何招募兵源呢?另外,流民都迁到南方的特区了,北边的特区怎么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放心,方案早就准备好了。”
宁野拍了拍胸脯,继续开始他的变法大计的讲解。
宋朝本来就有屯田的,资料显示,北宋边境屯田规模较大,但效率低下。《宋史》记载,陕西路屯田“岁入不充”,因管理僵化、士兵积极性不足。若改革分配制度,释放土地潜力,实际可利用土地可能远超账面数据。
“第一招就是免税。”
“免税?”
“没错,反正官田是朝廷的,朝廷可以将官田承包给军户,明确‘十年免税,二十年内不收回’的政策,并发放二十年期限的地契,增强军户的信心。”
“军户倒是不错,反正都有生产建设兵团了,家眷可以随行。”
扶苏说。
“没错,不要为了屯田而招人,而要为了留人而屯田。让那些地方,真正成为华夏子民的家,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才有更强的决心主动加强国防。”
“原来这里面还有大文章啊。”
刘据越听越觉得叹为观止。
“还没说完呢,第二招呢,就直接拿我们后世的经验用就行了,在大宋南北特区,皆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要交够国家(朝廷)的、留足集体(生产建设兵团)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比例嘛,因为免税,前十年国家的可以不交,集体和自己的可以三七分配。虽说国家的不交,但因为生产建设兵团也归中央直管,实际上,这30%也是可以由大宋发改司来支配的。”
“如此一来,军户保留70%收成,剩余30%作为边防粮储,超额完成部分可自由交易。”
“让利给个人七成会否太多了?”
“就是要让利多才能吸引人去啊,而且这只是前十年才有的待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十年后个人恢复保留50%,但即便如此,也不少了,因此,想去就要抓紧,这其实也是鼓励移民特区。”
苏轼早前就知道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并不新奇,但因为宁野考虑了大宋国情,又辅之以配套设施,只觉得越听越合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