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知宁校长对于开办特区,有何良策?或者说,我应该这么问,特区,特在何处?”
北宋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特区,这也是中国后世改革开放的独特经验。
“特区嘛,虽然后世有很多具体的定义,但一言以蔽之,就是特事特办的地区。”
“哦?”
扶苏、刘据也很感兴趣,和苏轼一起凑上前来。
“税收、土地使用、经济管理乃至开放海运等,都可以是特区的特权,除此之外,特区也可以成为北宋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回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不仅可以将因灾流离失所的流民,迁徙至海南、琉球定居,还可以全国招募各行各业的人员前往。”
“迁徙灾民容易,招募人员前往,这真的可行吗?”
刘据奇道。
扶苏没去过那么远的南方,自然是有些迷糊的,但是,刘据知道呀。
毕竟,正是刘据他爹汉武帝首次将海南岛纳入到了版图,还在此设置了珠崖等郡,刘据自然很清楚。
但是,在那时,海南、琉球都是边疆了。
别说刘据不太理解,就连苏轼心里其实也没底。
毕竟,流放海南已经属于较重的刑罚,通常用于惩罚严重的犯罪行为。根据《宋史·刑法志》记载,流放地分为几个等级,最重的是沙门岛,其次是岭表(包括海南),再次是三千里至邻州。
灾民没得选,只要能吃饱饭,自然哪里都能去。
可普通人,凭啥去海南这样的边疆?更别提开发程度更低的琉球了。
“刘据不是说了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特区有利可图,还怕没人去?”
宁野对此毫不担心。
北宋商品经济发达,那些商人走南闯北,连海上贸易都敢做,去海南、琉球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和利益问题。
换言之,只要特区有足够吸引人的政策,初期观望之后,等第一批人尝到甜头,再结合《大宋新闻报》全国传播,自然会有人趋之若鹜的。
苏轼这才点了点头。
这次赵顼让他来之前已经说了,无论宁野有什么对策,都一一记下,不要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