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赵顼补充道,“用一句后世的大白话来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插一句题外话,这话很适合在《大宋新闻报》刊印发行——后世这里的集体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概相当于我们的乡、里。”
“原来如此。”
苏辙和沈括都明白了。
“此法甚妙!”苏辙越想越觉得,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错,“有了此法,一来可以大大激发农夫的生产积极性,二来也可抑制土地兼并。”
但是,这话苏辙刚说出口,随即自己都皱眉了。
原因无他,北宋时还是土地私有制,据研究,北宋中期官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5%-10%(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北宋土地私有化程度极高,“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宋史·食货志》)。官僚、豪强通过买卖、高利贷兼并土地,私田实际控制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想要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北宋并无后世的条件。
因此,不搞土地改革,不进行土地资源再分配,是很难直接套用后世的某些改开经验的。
这也是为什么,宁野之前明明也想过让北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却没有主动提及的原因。
因为,即便在他这个后人看来,不顾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变法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失败。
什么?
你说有权就有地?不服就干?
历史上,王莽——对,就是那个被后世部分网友称为穿越者的新朝皇帝——就曾试图将土地收归国有。
王莽颁布诏令,将天下土地一律改称 “王田”,宣布土地归国家所有,禁止私人买卖土地,不仅如此,他还规定按制度重新分配,一家男丁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九百亩)的,要将多余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或乡党。同时,对于无地的农民,按照制度由国家授予土地。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王田制严重损害了大地主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抵制,他们对王莽的这一政策极为不满,再加上政策本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最终王田制以失败告终。
要知道,在古代,正常情况下,权莫大于皇帝。
连作为皇帝的王莽都没办法做到完全将土地收归国有,更别提其他人了。
王莽自己的形象,也从“道德楷模”、“贤能之士”变成了“篡汉的逆臣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