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信命的墨婉(上)

养儿待老 秂禾 2298 字 1天前

“任何一个地区和省份,有繁华也有萧瑟,有富贵也有贫瘠,就像我们这里,贫富差距,何止是我们乡下跟你们城里的这点距离?我是有躲避和逃避的私意,但也恰好碰上这‘卖身契’的无从选择,正合了我要抛开了所有过去恩恩怨怨的心意,就只身躲到了安徽山里的一个工业园,埋头工作,冷暖自知,也算是过了两年安稳日子。”

“那时你也只是三十来岁的样子,一切尚早,怎么就一根筋笔直下去,不知道拐个弯回来。你就没有想过,如果你不那么固执,明白转弯可能就是转机、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干完那五年——哦,不,确切的算来,你被派往安徽的那年,离你的合同到期日也该只有两年了。如果你熬完那两年就回来,或许现在有更幸福的生活等着你在过呢。”

“你也说了,这是如果,”墨善没忘记华雪雁所允许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权利,接着又点上一根烟,说:“如果的事,谁知道呢?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如果我坚持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古训,如果我知道墨安会把日子过成现在这个样子,我当时就应阻止父母,不要勉强他娶亲结婚了。”

“这怎么可能呢,那是父母的意愿,也是安小弟自己自愿的事,你做姐姐的,即便你有先见之明,看得到最坏的结局,当时也是没有阻止别人结婚的权利呀。谁会去阻止一桩人人指望的好事呢?难不成还要你弟弟跟你一样,孤家寡人的孤独一辈子?”

“我是没有阻止别人结婚的权利,所以,我只有死死的抓住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我要掌控自己的,不去伤害人,也不要被人伤害。而嫁人这事,对于我来说,就是件即害别人又害自己的邪门之事。不光是我家的兄弟,我家的两个姐姐,也是如此。”

“两个姐姐不都挺好的吗?”华雪雁诧异问道:“大姐只是生病,跟她们的婚姻并无关系啊。而且,看大姐现在的脸色,应该是姐夫把她照顾的挺不错。昨天在医院看到一个陪在她身边的应该是她儿子吧,长得挺帅气的小伙子,看上去也很孝顺。有他们父子陪在身旁,大姐不也有更大的毅力撑过这次大病劫难么,这也足以证明女人有老公有孩子的好处。说句难听的,换做是你,极可怜喽?父母不可能来侍候你,兄弟姐妹能陪你一天是一天,亲戚朋友来看你一次就一次,只有自己的老公和自己的孩子,才是最贴心的依靠和精神支柱了。所以,亲,我还是建议你深思熟虑,回头即岸,来得及。”

“表面上看,大姐好像很幸运的有了他们可以依靠,但是,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为了他们父子,大姐也不会落下这样的大病,更不会把健康透支到如此地步。”

“哦?继续说来我听。”华雪雁乐意做个有礼貌而不冷场的聆听者。她在县委办公室工作多年,深谙不说话而能做个不可或缺的聆听者之道,不仅领导喜欢,朋友也喜欢,更何况是墨善这种平生难得打开一次‘话匣子’的闺蜜。

“你知道吗?我外甥之所以长的帅,都是继承了他妈妈即我大姐墨婉的相貌。”墨善此话绝对不虚。

墨婉在墨家村做姑娘的时候,扎两牛角辫,深邃的双眼皮里,一对乌黑的眼珠子,就像镶了两颗黑宝石一样,晶莹剔透,栩栩生光;顾盼流连时,犹如盈盈秋水,水灵明澈。精致的小鼻子高高的耸在唇红齿白又玲珑讨巧的嘴巴上,简直就是丽质天成,美奂美伦。即便有时候没有时间打理头发,风鬟雾鬓之下也是明眸皓齿,楚楚可人,是用心一看就百看不厌的那种。

说起大姐墨婉在娘家时的‘绝代’容颜,对比嫁去夫家后的样子,墨善对婚姻就更多了一份敌对和嫌弃:“可她现在的样子呢?我想你不一定相信我说的,但你若有机会借着下乡慰问的工作机会,到墨家村问问那些还认识她的父老乡亲,就知道我所言非虚。大姐未出嫁之前,即便我们家生活条件最苦,爸妈也舍不得把她苦成现在这个样子。毫不夸张,她曾经素颜美貌,排在了十里乡村美女榜上的第一位。如今五十不到的人,看上去真有我妈七十的年纪了。”

“不是生病了吗?”华雪雁在医院时,还真没看出来墨婉曾经的美貌,但听着墨善的话,仔细地回想起墨婉那双在病痛中还能温柔微笑的眼睛,也只有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才留有墨婉曾经年轻貌美过的痕迹。尽管眼角已布满了皱纹,依然还是长眉如娟明眸善睐,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亲近感。怪不得看到外甥时会觉得眼熟,觉得似曾相识,仔细琢磨起来,他们母子的确长得非常相像。

华雪雁总能在墨善停顿片刻的时间里,掐准话头去开导对方:“我知道你小时候是由大姐带大的,看到她现在的样子会特别难过。但她现在是病人,每一天的情况都有不同,说不定哪天她病愈了,姣好的容颜就又恢复如初了呢。”

小主,

“不可能了,”墨善愤懑地折断一株狗尾巴,摘掉头上的毛刺,把草杆子往嘴里一塞,边咀嚼边说:“她在生病之前的十多年里,就已经老成这样子了。姐夫是爸妈亲眼相中的,说他老实可靠,正好配到大姐的诚实善良。其实,按当时我家和大姐自身的条件,她完全可以找户更好的人家,最起码富裕一些的人家。但父母之命难违,大姐又是个最孝顺最听话的孩子,终其一生,也只有过那一次因不想嫁给姐夫而跟我们说过几句对父母不满的话,但最后还是吞着眼泪,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全当生养之恩还给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