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儒学救不了如今的大汉。”
刘禅余音未落,而四座皆惊。
“这……!”
众人瞠目结舌,他们大多都认为弘农王这是数典忘祖,大逆不道。
只是碍于身份,不好骂出口罢了。
郑玄示意众人安静,而自己却陷入一阵沉思。
他身为党锢之祸的受害者之一,早已没了年轻时的诸多想法。这也是他为何接连拒绝朝廷的征辟,而选择隐居乡野,耕田授徒。
“弘农王说的没错!”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之人正是郗虑,他理直气壮地反问:“诸位难道忘了殿下此前的境遇?”郗虑说的自然是董卓擅行废立之事。
“那是董贼的暴行!又与儒学士子何干?”有士子当即出言反对。
“满朝公卿哪个不是儒家出身?但却没有一人是那董卓的对手。”郗虑立刻大声驳斥。
“这些都是打着儒学的旗号的帮凶,与董贼有何不同?”
如今的儒生,似乎早已经忘了气节为何物,都迷失在权利的争斗之间。
即便是此时侃侃而谈的郗虑,也没能逃出这个结局。
在刘禅前世记忆中,他曾位列三公,构陷孔融,拘杀伏皇后,彻底沦为权臣麾下一名出色的刽子手。
身为儒家子弟,郑玄高徒,他却选择屈服于现实。
不过,这也并不是他的错,完全是大势使然。即使没有他郗虑,或许还会有王虑,张虑。
这也是为何庄、墨等人都批判儒家虚伪。
因为仁义,本就不是人的天性。
对于凡人来说,举起仁义这把剑,终究还是要斩人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些世家大族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又哪管他效忠的人究竟是谁。
“那鸿豫觉得,该如何才能拯救大汉呢?”郑玄倒一脸平静地朝郗虑追问道。
“正如殿下所言,立百家之学,兴青州之兵,重建我大汉。”
“这郗虑是个人才。”
刘禅听后,心中一震。他可从来没有透露过,用青州之兵谋取天下的想法。
于是,他顺势称赞:“不愧是名师出高徒。鸿豫一席话,令本王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