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初,在踏入桂省地界之前,红党的队伍尚有六万余名英勇无畏的战士。然而,经过长达四天四夜的浴血奋战之后,尽管我军大部队最终得以成功横渡湘江,但是战士们却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人员数量急剧减少,锐减至不足四万之数。绝大部分战士英勇捐躯,长眠于此;还有一小部分战士不幸身负重伤,或者在激烈的交火中与大部队失散。
冷锋所属的那一支部队,同样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痛失了将近一半的亲密战友,那些曾经与他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兄弟们,他们一同吃饭睡觉,亲如手足。时光荏苒,即便已经相隔了漫长的半个世纪,每当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冷锋的内心深处依然会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刺痛。
车辆缓缓前行,在冷锋的指引之下,陆续抵达了当年的新圩、界首以及觉山等三个地方。想当年,正是在这里,他所率领的部队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奉命顽强阻击白党的湘军和桂军。当车子驶近觉山的脚山铺时,冷锋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毅然登上了位于公路两侧的两座高耸的山峰——怀中抱子岭和皇帝岭。想去看一下上面还有没有留下当年战斗时构筑的狙击阵地。站在山顶之上,俯瞰着这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往昔的战火硝烟仿佛再度浮现眼前……
小主,
冷锋说,经过这一战之后,我军伤亡惨重,只能放弃了原本的计划,不得已向着白党势力较为薄弱的贵省前进。于是众人就在当地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向着贵省挺进。
顺着冷锋的回忆,众人缓缓地来到了位于贵省的乌江岸边。这里,曾经见证过一场惊心动魄、震惊世人的战斗——红党所发起的“强渡乌江”战役。这一役,不仅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更是在世界战争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且令人难以忘怀的一笔。即便是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土木工程部队,面对这场战役中的种种艰难险阻,恐怕也要为之惊叹不已。
遥想当年,白党为了阻止我军前进的步伐,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先是将乌江两岸所能见到的所有船只统统收缴上来,或是直接凿穿烧毁,以绝我军渡江之望;接着又把一切有可能用于架桥和渡河的工具,全部强制性地拖拽到了北岸。要知道,乌江自古以来便以水流湍急而闻名遐迩,江面上一直以来都是空荡荡的,连一座桥梁的影子都看不到。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军若想要从南岸成功渡河,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
然而,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半步。最初的时候,鉴于军中有着众多从小就在赣江边摸爬滚打长大的赣系子弟兵,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组织决定派出一支由 8 名勇士组成的敢死队。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与勇气,身背一根长长的绳索,毅然决然地跳入冰冷刺骨且波涛汹涌的乌江中,试图凭借自身过硬的游泳技能强行泅渡至对岸。但事与愿违,一方面是那湍急无比的江水以及寒冷彻骨的水温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另一方面,狡猾的敌人很快就察觉到了这支敢死队的行动,并集中火力对他们展开疯狂扫射。最终,那根维系着希望的绳索也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应声断裂,无奈之下,敢死队员们只得暂时放弃这次冒险,撤回南岸重新谋划新的作战方案。第一波尝试就这样失败了。
夜幕降临之后,工兵班的战士们马不停蹄地又赶制出了几个竹筏,他们计划趁着夜色的掩护和敌人视线受阻的机会,强行划过乌江。然而,现实情况却远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那湍急无比的江水就像一头凶猛的巨兽,无情地冲击着竹筏。尽管战士们拼尽全力划动竹桨,但竹筏还是无法抵御这强大的水流,纷纷被冲回岸边,甚至其中一只竹筏在汹涌的江水中失去了踪影。第二波尝试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但是,时间紧迫,敌人的薛岳部队如饿狼般在后方步步紧逼,渡江之事已刻不容缓。无奈之下,大家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次日的强攻行动。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出身篾匠的小战士站了出来,他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想法:可以利用竹篓装满石块来充当桥墩,再用坚韧的竹条将竹筏牢牢地固定在一起,搭建一座简易的浮桥。这个别出心裁的提议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瞬间让大家看到了成功的可能性,也为第二天的强渡增添了几分把握。
第二天清晨,天才蒙蒙亮,承载着希望的几只竹筏下水了,竹筏上的战士拼命的向对岸划去。而且工兵班的战士们便早早起身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争分夺秒地在乌江上搭建浮桥,每一块石头、每一根竹条都承载着战士们生的希望。然而,敌人显然不会坐视不管,他们发现我方的行动后,立即架起机枪疯狂扫射。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倾泻而来,我军战士不断有人中弹倒下,鲜血染红了江面,场面异常惨烈。不仅如此,由于敌人火力压制太过猛烈,浮桥的搭建工作进展得异常缓慢。但即便如此,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们一边咬紧牙关继续作业,一边竭尽全力向对岸开火还击,试图吸引敌人更多的注意力,为后续部队争取宝贵的过江时间。
就在战况陷入胶着之时,奇迹发生了!不知何故,对岸敌人的一个碉堡突然调转枪口,向着他们自己人的阵地开火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敌人阵脚大乱,原本严密的防线出现了松动。我军抓住这一难得的战机,迅速加快了渡河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