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赞悉若只好再上疏,奏疏里详细禀奏了吐蕃让出金齿部的客观原因,无非是国内军队减员严重,时逢大旱,青稞减产,金齿部距离吐蕃太遥远,后勤补给线太长徒耗人工等等。
总之一句话,吐蕃养不起金齿部了,不如送出去,大唐与吐蕃世代友好,不如交给大唐养。
这个理由很充分,也很强大,让人无可挑剔。
李治一番忸怩惺惺作态后,像个贞节牌坊下的半掩门娼妇,羞答答地脱下了裤子。
既然我们的睦邻兄弟友邦养不起金齿部,大唐素以仁义布天下,便勉为其难,帮我们的吐蕃兄弟承担这份痛苦吧。
于是李治终于不再拒绝,当即下旨接受吐蕃的好意,并八百里快骑送出圣旨,着调拨大唐姚州,昆州,黎州三地驻军共计两万兵马,接收金齿部。
吐蕃撤军,大唐等于是和平接收这片土地。
至于金齿部族人会不会反抗,会不会接受大唐的统治,这个……并不重要。
两万唐军兵马装备火器,进入金齿部后步步推进,有当地土着反抗者,屠戮之。
从今以后,金齿部便成为大唐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谁敢来抢,跟谁玩命。
将金齿部纳入版图的消息,大唐朝廷处理得很低调,悄无声息便执行了,知道的人都不多。
这件事本就不该高调,李治也算是为赞悉若留了一条后路。毕竟对吐蕃来说,赞悉若让出金齿部的决定,算是丧权辱国了,大唐若太高调,赞悉若回到吐蕃更被动。
长安刺杀案的余震未息,李治和李钦载都很清楚,赞悉若回到吐蕃后,等着他的必将是一阵腥风血雨。
赞悉若在长安憋了一肚子气,而他让出金齿部的决定,也将成为吐蕃权贵臣民攻讦他的理由。
双方都不是善茬儿,等赞悉若回到吐蕃后,脑浆子都会打得稀烂。
可以肯定的是,吐蕃国内必然会生内乱,动刀兵,只看这次鹿死谁手。
李治和李钦载还是颇为看好赞悉若的,毕竟是禄东赞的长子,禄东赞在世时权柄极重,朝堂和军队遍布无数故吏旧部,说是吐蕃大相,权力巅峰时甚至比国主赞普还大。
所谓“虎死余威在”,禄东赞去世不算久,赞悉若利用他爹生前的威望,打败吐蕃国内那些反对他的权贵臣民,只要赞悉若不出昏招,胜负应该没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