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霄,字子云,人称萧包子,帝鸿历1024年鸿鹄城生人,卒于帝鸿历1040年。秉性纯良,活泼好动,聪慧知礼,6岁时,救胞妹于兽口,自身重伤,治愈后被特招至鸿鹄学院,知学好学,……,14岁学成,养成浩然之气,后于天灾战场就义”。
“张合,字恒远,号春雨居士,帝鸿历801年鸿鹄城生人,卒于帝鸿历1040年。秉性敦厚,治学严谨,学渊如海,2岁识文断字,6岁学傲同辈,后至鸿鹄学院学习,10岁学成,养成浩然之气,16岁着书《励学疏解》,执教鸿鹄学院教习,……,后于天灾战场成仁”。
“……”。
“吴彻,字茂陵,号无名散人,帝鸿历960年鸿鹄城生人,卒于帝鸿历1040年。秉性懒散,向往自然,天资愚钝,50岁时豁然顿悟,开窍后求学于鸿鹄学院,66岁大器晚成,养成浩然之气,仍勤学不堕,……,后于天灾战场成仁”。
挂在墙上密密麻麻的竹牌,每一个竹牌都详细记载了鸿鹄学院故去之人的生平,而无一例外,这些故去之人均逝世于同年的天灾战场上,按照外界的说法,他们每一个人毫无疑问都是英烈。
每一个竹牌都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曾在这个世间走过一遭的人,尤其是这位“萧包子”,14岁学成出师,正是少年得知,意气风发的年纪,却在他16岁,风华正茂,冉冉新星却陨落在天灾之年……
或许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活过的痕迹早已被磨灭,但庆幸的是至少还有一个人记得他们,并且这份记忆刻骨铭心。
听梦露说过,无为书院是由多个学院、书院、学堂组合,虽然没听颜中庸说过,但想必他就是来自竹牌所写的鸿鹄学院,这些逝去之人,不只是英烈,也是颜中庸的同伴、先生,是亲人,也是家人。
而现存的这些人中,又有哪个不是像颜中庸一样呢?背负着骨肉双亲,挚友亲朋的累累血债,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对他们指手画脚,谁又敢对他们指手画脚?
难以相信这么多年,无数个昼夜轮回,颜中庸是如何度过的,他是不是就是这样将自己困在这几平米昏暗的房间内,独自面对着满屋的“亲人”,回忆着往昔的岁月,他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故事,才会让整个鸿鹄学院战死,而颜中庸一个人幸存下来。
将画布重新挂到北窗上,我对每面墙上的英烈都躬身行了三礼,便退出了颜中庸的房间。
每一个死于抗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