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一直试图推行在梁山泊时期的那种小学教育,作为京师,东京城的小学堂也迅速地一所接一所设立了起来。
前期缺乏师资力量也没关系,从民间选拔一批识字的读书人,从商行抽调一批管账的,先教会小学生们识字和基础的算术。
以红石桥小学堂为例,朝廷减免了相当一部分学杂费,学生们的家庭只需要缴纳一笔不算很多的书本费就可以了。
因此小学堂在天下尚未完全铺开,是作为县学这一级别的补充,目的在于快速培训一批识字、能算术的“学徒”,从而让普通百姓的子女们也多一条出路。
这笔朝廷补贴,王伦以皇室的名义每年捐出一部分,其余则需要礼部以及地方官员们向商人们募捐。
所以不少官员们都觉得很羞耻,历朝历代的官员,哪个不是威风在上,什么时候要卑言辞,求到商人面前了?
故而许多官员都觉得,王皇帝不把当官的当人看,宣扬与万民共天下也就算了,至于一而再地打士大夫的脸面么?
但王伦觉得不要脸的难道不是你们这些文官么?前宋时朱勔在东南,名义上也是官,实际上就是赵佶在东南养的一条狗,你们这些文官到了东南,哪个不是舔着脸去拜访?
地方上的知县们,又有哪个不需要看本县大户的脸色?朝廷让商人捐款办学,这是给他们扬名,给他们脸面,你们这些文官究竟是怎样的脑回路,认为官不如商了?
由于赵佶父子跪得太快,前宋官员望风而降,所以新汉留任的前朝官吏相当多,这让朝廷用于吏治、监察的力度很大,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
王伦为了快速稳定天下,也强忍着接纳了这批官吏,但他早在开国时就开始布局,推广教育,改革科举,目的就是将前朝留任的庸官逐渐取代了。
官员们觉得开口向商人索捐丢脸,但民间的反应却截然相反。商人们觉得,这是朝廷给他们了一个体面,毕竟新朝对大户、富户的手段太狠,动不动就灭族抄家流放,此时不配合,还等待何时?
普通百姓们更是举手欢迎,华夏数千年重视教育的传统,哪个人愿意生来就做文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