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大理军四散而逃,溃不成军,杨敬喜出望外。
本以为就此缔造以少胜多的军事神话。
谁曾想大理军中军大营传出一道道命令,迅速稳定了大批人心。
并开始向中军方向集结,同时向播州军发起反击。
高元深知退缩必死,只有迎击杨敬,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在这样的心理下,大理军队在付出了一定伤亡之后,终于稳住了战线。
而播州军缺乏战马,无法利用骑兵扩大优势,所以很快就被打得异常艰难。
杨敬多次率部冲击大理军中军方向,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这让播州军士气大跌。
与此同时,高元调集了上百头战象,向播州军发起冲锋。
浑身披甲的战象,一旦奔腾起来,好似山岳,气势磅礴,地动山摇。
播州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短短数息功夫,就有无数将士被踩死、撞伤。
播州军的士气迅速滑落,军心大溃,纷纷弃械而逃。
杨敬见状,知道大势已去,赶紧率部逃回崖阳关。
高元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命令各部死死咬住杨敬,一路杀入崖阳关。
杨敬逃入崖阳关后,连关门的时间都没有,就被大理军队一拥而入。
整个崖阳关顿时火光冲天。
为了一泄连日来的愤怒,大理军队在关内,四处纵火抢掠,无恶不作。
崖阳关内的百姓哀嚎遍野,如同坠入了修罗地狱。
杨敬不敢久留,带上几个家眷,在几十名亲兵的护送下,仓皇逃出崖阳关。
但他没有立即返回播州。
因为杨子聪知道他将崖阳关弄丢了,必然要问罪于他。
于是杨敬一狠心,带人向北边的娄山关而去。
他要投靠王焱。
随着娄山、崖阳二关的接连失陷,播州杨氏已是大限将至。
聪明人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而杨敬的北投,也让播州失去了第一时间知悉崖阳关失守的消息,使得大理军队在崖阳关站稳脚跟后,迅速向播州挺进,沿途城池,皆是望风而降。
等杨子聪收到崖阳关失陷的消息时,大理军队已经横扫播州境内,占据了十余座城池。
整个播州因此陷入了巨大的动荡。
水西罗氏和水东宋氏,趁机进军,夺取播州北境城池。
唯有思州田氏,选择派遣一万军队,支援播州。
但一万人马对于播州而言,如同杯水车薪。
田氏并非不想调遣大军,而是在思州东面、南面等地的三苗部落,正在虎视眈眈。
一旦田氏将主力调入播州,思州内部空虚,与田氏恩怨颇深的三苗各部,必定会趁虚而入。
在红骨崖的徐寿,曾经多次向田氏借兵借粮,劝说田氏与明教结盟,共反周廷。
但都被田氏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