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你们自找的

“哦,拿过来我看看。”

《楠华早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我是内地电影人李琦,遥想1992、1993年,香江电影的总票房12亿港币,单片平均票房超过了700万港币,出品的电影数量接近200部。

“如今仅仅过了十年,香江电影的总票房便只有3亿,单片平均票房也只有200万,香江的电影市场票房断崖式下跌,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走进电影院看电影。”

“有些电影人、导演坐不住了,纷纷劝大家进电影院看电影......但在我看来,这是自找的。”

“为啥没有人愿意看香江电影了?原因说起来很复杂,但也很简单。”

“无非那几个。”

“同质化太严重,拍来拍去,都是一样的剧情,无论是品质上还是内容上,千篇一律,观众观影预期大受打击,进了几次电影院,自然就不想在进影院。”

“第二个,信任的崩塌,许多电影重视营销,走低成本捷径,炒作宣传,想用一坨屎骗观众朋友们买账,但最终的口碑和观影体验差强人意,极度破坏观众对票房和电影品质画等号的信任。”

“以王经导演为例,拍过什么上座的电影?《情迷大话王》?还是《一个烂赌的传说》?亦或是炒冷饭《赌圣3无名小子》?”

“荧幕越来越大,内容却是越来越差,观众为什么进去吃你们喂的屎?”

这种情况,传导到后世,也是一样。

《侏罗纪世界》《明日边缘》《流浪地球》《星际穿越》这些高票房是因为品质过硬,再不济《战狼》的动作与场景也还算优秀,哪怕是《周处除三害》也被不少人赞誉,唯有一部《减肥日记》被骂的很惨,为什么?

通过过度营销,席卷34亿票房。

是,你成绩牛逼,你清高......但带来的影响却是电影口碑与信任的崩塌,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

将电影人得底线进一步拉低,再次教育观众,慎重观影,慎重买票。

重点是后者。

香江电影同样如此,这几年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少林足球》对电影工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观影的信心有很大的正面作用。

除此之外,《蜀山》耗资不少,但票房却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