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尚书相里以为如何?”

一阵短暂的喧嚣后,始皇帝与扶苏并未离开,而是找了前排座位坐下,和其他官员一起聆听有关巨舟建造的细节。

付出如此巨大,总得清楚最终的结果吧?

** 巡视着众臣,神色依然平静。其他人却显然紧张许多。“既有了龙骨,其余木料的标准可适当放宽。”

“尚书相里以为如何?”

相里尚书这时终于明白为何不能称其为‘老泰山’——原来是陛下驾临。“是这样,船板、桅杆和肋骨皆可在当地伐采。”相里尚书补充道:“陈府令,贵府欲择何处建造此巨舟?渭水过于浅显,怕难以容纳此等庞然大物。”

陈府令回应道:“我考虑过,打算按部件分批建造,在沿岸组装。”众人不解其意,陈府令接着解释。

“如今咸阳周围有大量水力车,稍加改良即可快速切割板材、打孔,节省时间。”

“今年年底前必须完成任务,各环节需齐头并进。”

提到造船技艺,他点出了相里的名字,“相里尚书和秦墨工匠们对此都有研究。但目前大秦国的船舶大多是用于内河,对于打造又大、快、稳的海船还需要更多调整,以找到最优的设计方案。”

“我们可以在渭河中用小模型试航,在风高浪急时测试效果。我会提供支持和协助。”

这一席话终于让相里奚安心了些许。

“田舟负责水车改装、板材切割、木料处理。”

田舟欣然接受任务:“遵命!”

“防水材料如桐油、油漆以及炼制火油后的沥青交由老鹤、老鹿两位师傅负责。若出现漏损情况后果不堪设想!”众人听毕立即领命而去。

“那么,航行所需的……”陈府令还未讲完,相里奚已然问起:“你是要先造出零件再运送到海边组装?”

陈府令赞许道:“尚书果真睿智,所言正合吾意。这样既能借助咸阳的人工和技术力量,也不会耽搁工期。”

想到将数千块木料顺流而下的风险,相里尚书心头顿时涌上了一丝担忧。他担心实际操作中的诸多不便。但见 ** 胸有成竹地道:“模型建好后,我们会按比例放大图纸,标好尺寸,并留有修缮余量。”

“只要尺寸精确无误,即便略有差池也可弥补。”相里奚依旧持疑:“陈府令,这般精密的要求能行吗?要知道一丝一毫之差都会影响大局。”

** 极度自信地说:“冶铁司将专门定制一批统一标准的量具,确保每一块物料的精度;而在制造时也会留足修整的空间。”

相里尚书默不作声,虽未被说服但不再继续反对。

“若真的成功推行这套体系,则为后代省去无数麻烦。”陈府令语气坚定。“我们应该用纸笔记载经验,而非只是斧锯匠器;用规范和图样传达技艺。”

听到这里,所有人的目光仿佛凝结住了,意识到这番讲话背后潜在的重大改变。秦朝最好的工匠们或许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技艺的传承方式。

“我们不仅要制造几艘船只,更需要批量生产,建立系统化的生产工艺!”他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皇上对这次项目的用心。”

始皇帝欣慰地点头,赞同这种理念。“就按照你说的方式行事。”

“即便是毁掉那两大料,孤王也不吝啬。”

“就算年底未能完工,延迟些日子也不要紧。”嬴政说道,彰显宽厚大度。

陈府令闻言心中泛起喜悦

而楚墨的工匠个个都是未来的专家、教授和院士,他们应该专注于科学研究与提供战略指导,怎能整天忙于泥水砖瓦斧凿?

鹿和鹤两人顿时松了口气,彼此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眼。陈大人确实老谋深算,连这样的差事都能安排得四平八稳!

打造巨船有功无过,这种好事居然被他一手促成!秦始皇开口,压力瞬间减轻了不少,匠人们心中的负担也随之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