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继续说吧!对了,说到哪儿了?哦,记起来了。”
“慎子的主张认为君王必须像父亲您这样贤明才行。” 赵辰小小地拍了一下嬴政的马屁。
嬴政微微一笑,显然很受用。
“然而说到儒家呢?他们期待的君主是个无比英明的存在,必须道德崇高,以其爱心感动下属和民众,一旦他们犯错,不论大小都要适度惩戒,然后用君子之道来劝告和原谅他们。因此他们会心存感激,并效仿这位君子去行善做好事。即便是在这样的理想框架下,也可以看出法家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慎到提倡的‘人治’仅针对 ** 个人,但 ** 如同国家的心脏,若其昏聩,国家岂有不失序的道理?慎到时期,齐威王曾年轻时疏于朝政,致内外乱象纷生, ** ** ,国外列强窥伺。随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从自己做起,肃清 ** ,整饬法纪。
父亲,您应该还记得齐威王处理那两位大夫的事。”
“这件事我清楚,据闻,两位朝廷大夫受到了截然不同的舆论,很多同僚都批评即墨大夫的不足,而称颂阿大夫的能力。”
“然而齐威王暗中调查发现,即墨大夫是一位忠诚勤恳、不通人情之人,其领地百姓无抱怨;反之,阿大夫擅长结交权贵,所管之地民风不宁。”
“因此齐威王重重奖励了即墨大夫,将阿大夫处死。此后全国士气振奋,政务日益明朗。”
“正是这样,乍一看似乎是好事,齐国变得更加强盛了。不过这之中却潜伏着隐患。尽管齐威王是个明君,但他并未给予阿大夫申诉的权利,这是隐患。哪怕确认某人罪无可恕,仍需按照法定程序公开审判并公示罪状,最终执行判决。这样在法律的框架下,保证了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让人人心中有数。或许阿大夫管辖之地确实存在无法诉说的原因。君王长期疏于政务,假设当地遭受天灾或是自然条件劣于即墨又如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现实因素同样可能引起民生问题。至于是否存在冤屈,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但应经过公正的审判流程才能做出决断。而在齐威王这里,一切都依赖他的个人判断,这相当危险。尽管齐威王处理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后代君主都能达到同样的明察程度。
到了齐愍王时代,因齐愍王专权,群臣不敢轻易直言进谏,纵使君王有过也不愿意指摘。由此,法家最大的缺陷就显现了出来——过分依赖强势的明君。虽然法家倡导法治,但核心仍是需要贤明的领导者。”
“是的!”对此观点,赢政完全认同。
“再说说申不害,也就是现今的申子,他是受道家老聃策略思想深刻影响的人。他高度认同势法二派的思想,认为君主治国之术要稳固,政令才能畅通无阻。他在韩国施行的一系列改革几乎模仿了商鞅的模式:开垦田亩,废除井田,鼓励按功行赏,重用人才,注重财富积累,收回诸侯私兵,强化武器生产。韩国之所以以‘劲韩’着称,正是因为申不害的变革带来了国家的繁荣和军力的增强,让其他国家不敢轻举妄动。但他认为仅凭这些还不足以保证治理的完善,关键还要看君主是否具备机谋与智慧。春秋战国之时,臣下杀主上的事件屡见不鲜。”
因此,申不害提醒君主绝不轻易相信任何大臣。大臣可以使用,但不可过分信赖。君主要保持无为的态度,使臣子们无法琢磨出君主的心思。这样一来,臣子们就不会窥视君主的底线,从而减少了很多阿谀奉承之人。
申不害提出运用「术」来查处污吏,使他们按规矩办事。虽然玩弄权术不是申不害首创,自古以来,人们为了自保都会用到各种谋略。「术」主要用在官场中,而「谋略」则是更广泛的概念。
既然有了驾驭臣子的「术」,自然也有 ** 君主的「方法」,相互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反而使得朝 ** 得极其不稳定。臣子害怕君主,会想尽办法 ** 君主,同时还要避免其他大臣因嫉妒而加害自己。
申不害的「术」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实现了政治清明,官员们都尽心办事,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一些「聪明」的大臣学会了钻空子,设陷阱陷害政敌。
申不害传授了「术」给韩国的 【**】族,导致【**】族特别推崇这套驭臣之术。韩昭侯去世后,韩国被老贵族复辟,抛弃了申不害提倡的依法治国理念,但对申不害的「术」则情有独钟。这也是韩国再也无法振作的原因之一:「术」已深植于韩国的官场,无法给有志之士以施展才华的空间。
「辰儿,按你的说法,即使韩非有超凡的才能,汇集了法家的精华,到了韩国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这是一定的,现在的韩国已经从上到下彻底腐烂了,而且不出一年,我国就会覆灭韩国。他个人再厉害又能怎么样呢?」
「好,说得对,韩国根本不值得担忧,哈哈哈!」
非常好,嬴政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