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百姓又有多少的银钱?”
“增加赋税,不但不会达到强国强民的目的,或许还会引起自家百姓的反弹,再来个群雄起义,不用大燕来灭,尉迟家的天下,自然会亡。”
“所以,东方帝,恭帝,摄政王,包括如今的景仁帝,皆将目光盯在了大燕。”
“东方帝培养了许多的细作,为恭帝打下基础,而恭帝的身体却让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摄政王,少年游走几国之间,为的是什么,我想我不用说,先生心里已然清楚。”
“恭帝驾崩,景仁帝又年少,这个担子,唯有他能扛得起来,于是,恭帝下旨封了摄政王。”
“景仁帝年少,摄政王把持朝政,一方面扰乱他国的视线,另一方面也顺势揪出他国放在东齐朝堂之上的奸细。”
“再将所有的事告之景仁帝,景仁帝自是气恼于这些年来被奸党所愚弄,一息间就肃清了朝中那些奸佞,为自己立下威信,摄政王借此归还朝政,叔侄二人瞬间上下齐心,一至对外……”
“当真是一举数得,皆大欢喜。先生,您看我说的对还是不对?”
梅素婉一气呵成,说的管中天不住的点头,最后苦笑道,“擎王妃即是什么都清楚,寻了老夫,又想知道些什么?”
梅素婉回到桌旁随后坐下,“我想知道的是,韩国公,拿捏了摄政王什么把柄?”
管中天看着面前女子那淡定又笃定的眼神,捋着胡子不言语。
梅素婉却脸含微笑,与他四目相对,不避不闪。
最后还是管中天长叹了一口气,“若说是把柄却也不然,只是韩国公向来与摄政王不对盘,这,这中间不只是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而是因为……因为摄政王曾是韩国公的乘龙快婿!”
“噗!”
这个消息,当真让梅素婉大为震惊!
不过也是,这是东齐不是大燕,她在大燕十几年的努力自是对什么都了如指掌。
东齐这边,让杨香几人发展,人生地不熟,自然不如自己的本土。
打探不到这样的消息,也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