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明悟来了

明悟是带着两个弟子进京来的。师徒三人并未到田家,也没挂单在寺院,而是到鸿胪寺安排外宾的馆驿暂住,其志已明。

第二日早朝后,刘珏就接见了这位少林僧人。

“贫僧汗颜,想不到那时候的狂言师弟还记得。”明悟对皇帝说道,“当年师弟还年轻,所思所想皆是治国之策,贫僧不过是顺着他的思路有些想法,他若说是贫僧的想法,却是给贫僧贴金了。”

“田卿固然好,只是大师,此时正是大宛用人之际,朕亦期待你们师兄弟联手谱写一段佳话。”

“贫僧不问世事已久,只怕反倒拖后腿。”

“大师过谦了。西部边陲之事已成顽疾,多年未变,大师过于担忧了。如今朕不忍百姓受苦,指望着大师能辅佐我君臣开创伟业。”说着朝明悟深施一礼。

明悟还礼,笑道:“当年师兄与陛下在北地一见,回寺说道‘大宛百姓有福。’贫僧接信后虽有犹豫也便来了,今日得见君颜实乃明悟三生之幸,助百姓脱离苦厄乃是我辈之责,贫僧义不容辞。”

刘珏又与明悟讨论了一会儿佛法,刘珏忽然道:“自朕登基以来,常感人心难测,力有不逮,究竟是朕能力有限还是?”

明悟笑了起来,“陛下对自己太过苛责了。人生七苦从何而来?不过是人心罢了,知不足则贪,为官一任怕的无非就是个贪字。陛下知人善用,贫僧有一取巧之法,或可助君一二。”

“不知何法,请大师教我。”

明悟捻须:“若想知一人会走向何处,不妨深探其来处。”

“何解?”

“以田启文为例,此人生平如何陛下清楚贫僧亦知一二。今日的启文在外看似不声不响,不露声色,在内夫妻和睦儿女成才。可陛下可知少年的他左支右绌疲于应付族亲?为了生存他才结亲罗家,借力打力,最终能考取功名。之后又蛰伏多年,贫僧与他再有联系却是为了他两个儿子拜师少林。依陛下之见,他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朕眼里田卿自是个心有成算又有些不拘小节的。”

“陛下可知他贪的是什么?”

“朕略知一二,他把家人看得极重。”

“是极。启文少年过的苦,最是缺家人的关怀,所以在他成家立业之后宁愿放弃前程,也不想自己的小家遇到波折。他看人看事都有几分难得的清醒,处事也有几分圆滑和世故,可是若有人敢动他的家人,他就难免要失去几分理性,他托贫僧为他两个儿子寻师父时曾说过这些担忧,如今儿女皆已成才,在贫僧看来他已经摆脱了这些烦恼。”

“朕或者明白了,您的意思是分析这人幼时经历,幼时缺什么成年之后就追求什么?”

“人性如此。”

“朕受教了。明日朕在宫中设宴,还请大师赏光。”

明悟摆手,“若是为贫僧设宴便大可不必,贫僧不过普通一游方和尚,担不起这等厚爱。”

“那您……”

“贫僧还得去田府瞧瞧一众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