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李治这段时间一直逗留在咸阳,未曾踏上回长安的路途。
但对于他,李承乾也是有要求的。
他每日清晨都要整理好衣冠,前往咸阳国立大学。
那咸阳国立学院的校园里,建筑庄严肃穆,庭院中绿树成荫,莘莘学子们的学习声此起彼伏。
而李治与一众皇室宗亲们,不论身份如何高贵,只要年满入学之龄,都必须遵循咸阳当地严格的规矩,踏入这所学府接受教育。
而且,入学院者,皆身份平等,地位相当。
他们在大学中研读兵法谋略、治国理政,还有科学等诸多学问,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
待多年学业修满毕业,便可以书写自己的简历,详细罗列所学所思与自身志向,上交咸阳厂史府。
温如初会带着这些承载着未来希望的简历,交由内阁大臣们仔细审阅,以便为这些学子们安排适宜的官职与事务,开启他们为大唐效力的征程。
李泰相较之下,虽不用像李治那般每日前往学院上课,可他的任务却比李治困难多了。
他有著书立说的任务,需将大唐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典章制度等一一梳理记载。
因为实在太忙了,所以常常在学院的宿舍中度过一个个夜晚。
有时候实在太过疲倦,便会和衣而卧
有时也会揉着酸涩的双眼,感慨著书之苦,可心中对这文化传承之事又着实热爱。
之前修括地志之时,李世民虽心怀壮志,却因国库尚不充裕,在经费上极为节俭,每一笔款项都需精打细算,艰难地汇聚起来才得以支撑修志之事。
但如今时过境迁,大唐在皇兄的精心治理下日渐繁荣昌盛,国库满仓。
皇兄对于文化教育和学术之事极为重视,拨款之时极为慷慨,动辄便是五百万钱起步,那雄厚的财力为诸多文化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李承乾曾言:“大唐可以穷,但再穷不能穷教育!”
此句一出,振聋发聩。
李泰听闻此语,激动之情难以抑制。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心底那时常闪烁却又难以捉摸的宏大理想,让他对自己所肩负的著书重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