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秧欣慰地点头。这正是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智慧的互鉴与创新。
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是,各地分堂都自发形成了"教育创新圈"。不同背景的师生在朝夕相处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比如,波斯分堂的师生发明了一种新的算学教具,把波斯的几何学和中土的算术原理结合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西域分堂则创造了"商学实践课",让学生在实际的贸易活动中学习商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很快在丝路沿线推广开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地发展出的"跨文化课程"。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更要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这才是最宝贵的。"叶知秧对林月笙说,"我们培养的不只是学者,更是能够沟通不同文明的使者。"
但挑战也在显现。有人担心文化失去特色,有人怕传统受到冲击。
"恰恰相反。"叶知秧说,"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在理解和借鉴中创新发展。看看各地分堂的例子:他们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的土壤中焕发生机。"
为了更好地推动这种交流,明德堂设立了"文明互鉴研究院"。这里不仅翻译各国典籍,还研究如何促进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比如这个。"一位研究员展示一项成果,"我们发现各个文明对'和谐'这个概念都有独特理解。通过比较研究,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个人类共同的追求。"
最令人欣慰的是看到年轻一代的成长。那些在国际教育网络中成长的学子,自然而然地培养出开放包容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