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降低交易成本

1. 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者秉持着深入挖掘股票内在价值的核心理念,通常会长期持有被市场低估的优质股票,耐心等待其价值回归或伴随公司成长而获取丰厚的回报。尽管价值投资的交易频率相对较低,但交易成本依然如影随形,对其长期收益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以沃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为例,在其长期投资可口可乐(KO)的历程中,若在初始买入阶段因佣金和买卖价差等因素导致买入成本较理想状态高出 5%,那么在未来数十年的长期持有过程中,即使可口可乐公司的业绩持续增长,股价稳步上升,但这额外的 5%成本将使得最终的投资收益率在同等股价涨幅下降低数个百分点。而且,在长期持有过程中,若因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市场环境出现极端恶劣情况而需要卖出股票时,交易成本同样会削减最终的实际收益。此外,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股息再投资是实现复利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若交易成本过高,将会显着降低股息再投资的复利效应。例如,若股息再投资的交易成本为 1%,每年股息收益率为 3%,那么经过 30 年的复利计算,与无交易成本的理想状态相比,最终资产规模可能会减少 20% - 30%左右,极大地影响了整体的长期投资回报水平。

2. 指数投资

指数投资者通过购买指数基金或精心构建指数化投资组合的方式,旨在精准复制市场指数的整体表现。对于指数基金投资者而言,基金的管理费用与交易成本直接且显着地影响着投资收益。指数基金需要依据指数成分股的定期调整而进行相应的股票买卖操作。以美国标普 500 指数基金为例,根据晨星公司的统计数据,不同的标普 500 指数基金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存在差异,平均每年的总费用率在 0.05% - 0.2%之间。若某只指数基金的年费用率为 0.2%,而同期标普 500 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 8%,那么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率仅为 7.8%。在长期投资过程中,这看似微小的费用差异经过多年的复利累积,将导致投资者的最终资产规模与低费用率的指数基金或理论上无交易成本的指数复制投资产生巨大差距。例如,假设初始投资为 10 万美元,投资期限为 20 年,在年化收益率分别为 7.8%(费用率 0.2%)和 8%(无费用)的情况下,最终资产规模将相差约 4 - 5 万美元,充分体现了交易成本对指数投资长期收益的侵蚀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不同市场环境下交易成本对收益的影响

1. 牛市环境

在牛市这一股票价格普遍上扬、市场情绪极度乐观的特定市场环境中,投资者往往能够收获相对丰厚的账面收益。然而,交易成本犹如隐匿在暗处的“窃贼”,始终在悄无声息地削弱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水平。以我国 2014 - 2015 年的牛市行情为例,在那一轮牛市中,沪深两市的成交量急剧放大,大量投资者受到市场赚钱效应的强烈刺激,频繁地进行股票买卖交易。据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数据统计,在牛市巅峰时期,两市日成交量之和曾突破 2 万亿人民币。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的佣金支出大幅增加,同时由于大量买单涌入导致市场冲击成本显着上升。例如,许多投资者在追逐热门板块如互联网金融、一带一路概念股票时,由于抢购热潮导致股价短期内大幅上涨,后续买入的投资者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成交,而在卖出时,尽管股价仍处于高位,但扣除佣金、印花税以及可能因市场波动而产生的价格损失后,实际收益远低于账面盈利。而且,在牛市后期,当市场情绪突然反转,开始进入调整阶段时,较高的交易成本更是成为投资者亏损扩大的“帮凶”。因为在卖出股票时,不仅要承受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还要支付高额的交易费用,使得投资者的资产净值加速缩水。据估算,在那一轮牛市转熊市的过程中,约有 30% - 40%的投资者因交易成本和股价下跌的双重打击,导致其投资账户损失超过 50%。

2. 熊市环境

熊市中,股票市场整体呈现出价格持续下跌、市场悲观情绪弥漫的态势,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资产缩水风险。在这种艰难的市场环境下,交易成本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了投资者的困境。由于市场流动性在熊市中显着下降,买卖价差往往会大幅扩大。以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股市为例,许多股票的买卖价差相较于牛市时期扩大了 2 - 3 倍甚至更多。投资者在卖出股票时,往往不得不接受更低的价格,从而导致交易成本急剧增加。例如,某投资者持有一只原本价值 50 美元的股票,在熊市中由于市场流动性匮乏,其卖出价可能仅为 30 - 40 美元,同时还要支付佣金和印花税等费用,这使得原本已经遭受股价下跌重创的资产进一步大幅减少。而且,在熊市中,投资者出于止损或调整投资组合的目的,可能会频繁地进行交易操作,这无疑会引发更多的交易成本产生,进一步降低投资组合的抗跌性和未来的反弹潜力。据统计,在 2008 年的熊市中,美国约有 50% - 60%的投资者因频繁交易和交易成本的双重压力,导致其投资组合的价值损失超过了市场平均跌幅。

(四)投资者行为与交易成本对收益的交互影响

1. 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作为投资者群体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行为偏差现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投资者超出理性投资决策范畴,进行极为频繁的股票买卖操作。这种行为偏差通常与投资者的多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过度自信、贪婪、恐惧等深层次的心理驱动因素。过度交易行为导致交易成本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从而对投资收益造成极其严重的侵蚀。例如,在日本股市中,曾有研究机构对一批散户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进行跟踪分析。其中有一位投资者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账户资金仅为 100 万日元,但交易次数却高达 500 余次,平均每天交易 2 - 3 次。其交易成本累计高达账户资金的 20% - 30%,而其投资收益却为负。这主要是因为该投资者自认为能够精准预测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不断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买卖操作,但实际上由于股票市场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交易决策往往难以准确命中盈利点,而频繁的交易却带来了高额的佣金、买卖价差以及市场冲击成本,最终导致其投资组合的价值如“漏斗中的沙子”般不断流失,账户资金逐渐缩水。

2.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极易受到其他投资者行为的显着影响,进而盲目地跟随大众的投资决策潮流。在羊群效应的强大驱动下,大量投资者往往会在同一时间节点集中买入或卖出同一只股票,这一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股票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同时市场流动性也会发生急剧变化。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交易成本也会随之相应增加。例如,在 2021 年我国 A 股市场中,新能源汽车板块一度成为市场热点,受到众多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大量投资者在缺乏深入基本面研究的情况下,仅仅因为看到其他投资者纷纷买入新能源汽车相关股票,便盲目跟风涌入。在短短几个月内,该板块多只股票的交易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股价也随之大幅上涨。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大量买单的集中涌入,市场冲击成本大幅上升。据估算,部分热门新能源汽车股票的市场冲击成本在股价大幅上涨阶段达到了 5% - 10%。而当市场情绪突然反转,如因政策调整或行业负面消息传出时,投资者又纷纷恐慌性地卖出股票,导致股价暴跌。在卖出过程中,投资者不仅要承受股价下跌带来的巨大损失,还要支付高额的交易成本,包括佣金、印花税以及因市场流动性紧张而扩大的买卖价差等。这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投资者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

小主,

四、降低交易成本以提升收益的策略

(一)优化交易策略

1. 减少不必要的交易

投资者务必树立理性投资观念,坚决避免过度交易行为。应在具备充分且合理的投资依据,并对潜在投资收益有明确预期时,才审慎地进行股票买卖操作。通过制定严谨且具有约束力的交易纪律以及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有效遏制冲动性交易与过度频繁的投资组合调整行为。例如,可设定一个基于风险与收益平衡考量的最低预期收益率目标,如年化 8% - 10%,只有当潜在交易机会的预期收益率显着超过该目标,且经过全面深入的基本面分析(涵盖公司财务状况、行业竞争态势、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等多维度因素)与技术面分析(包括股价走势形态、成交量变化趋势、各类技术指标信号等)综合研判后,才果断执行交易决策。如此一来,能够大幅减少交易次数,进而显着降低佣金、买卖价差以及市场冲击成本等交易成本的支出规模,从源头上提升投资收益的留存比例。

2. 采用低频交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