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讲】

也就是说,四天当中,即便是禅定最高深的天人,对于五不还天顶多只有但闻其名而不见其人;因为虽然凡圣同居土,但是凡夫跟圣人所造的业不同。你看,同样是舍心生长在四禅,但是凡夫是有所得的心,圣人是无所得的心;圣人可以看到凡夫,但凡夫是不能看到圣人的,所以凡夫的四天是感觉不到五不还天的存在的,不能知、不能见。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就好像人世间在旷野深山当中,有很多圣人修行的处所。你看,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山洞,就有很多阿罗汉、大菩萨在那边住持;虽然我们跟圣人同住在一起,但是我们的六根有障碍,我们有烦恼跟有所得的心,所以我们根本见不到圣人,这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四禅,我们作一个总结,整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然四禅的特点就是禅定,但是初禅他除了禅定增上他还有戒波罗蜜增上,他多少靠对业果的思惟产生觉观、产生诃责烦恼,所以初禅是戒波罗蜜禅定增上。二禅禅定转深以后,他是喜心增上跟光明增上,喜悦之心绵延不断,身上放出光明,二禅是喜心增上、光明增上。三禅是清净增上跟妙乐增上,三禅寂静妙乐同时现前,一方面快乐,一方面又不扰动他的寂静,寂静当中又充满了快乐。到了四禅就完全是舍心,舍心分成二类:前面的三天是舍心跟福德,广大的福德现前,能够所求如愿,前面三个;第四个无想天,是舍心跟无想增上。同样是禅定,你就可以看出它差别的相貌,同样是禅定,但是心态不同,所出现的果报自然不同。

壬三、总结其名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整个色界的十八天当中,它的特点是独行无交,未尽形累。「独行无交」在蕅益大师的注解说:“独行”是讲他的色身,“无交”是指他的内心;就是他的若身若心都无淫欲之事,拣别前面的欲界天是「心迹尚交」,多多少少若身若心,都还有爱欲的烦恼。到了色界以后是若身若心都没有这件事情。但是「未尽形累」,都还有色身的障碍存在,还不能够穷尽色身的累赘,自此以还,名为色界。这地方是说明色界的相貌,做一个总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辛三、无色界(分五:壬一、简去回心不入。壬二、别明四空天相。壬三、更判凡圣二类。壬四:总辨王民不同。壬五、结成无色名目)无色界的天人是没有业果之色,他没有固定的色法。譬如说,你出生是什么相貌,你就是什么相貌。他的色法是什么呢?定果色,他想要变一只小鸟,他可以变成一只蚂蚁,他的色法能够随他的禅定而变现自在,所以他还是有色法的。你看,佛灭度以后在经典上说:无色界天流下眼泪就像大雨水一样。当然无色界的色法,不是凡夫天人所能够照见的,是圣人才能够看得到,叫定果色。分五段:一、简去回心不入。二、别明四空天相。三、更判凡圣二类。四:总辨王民不同。五、结成无色名目。

壬一、简去回心不入

拣别去掉那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他就不入四空定。其实进入四空天不是好事情,四空天它会使令一个人内心暗钝,因为定太强,定强慧弱。所以有一类利根的阿罗汉,他在四禅五不还天当中就直接成就阿罗汉,或者直接回小向大,他不入四空天。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这个地方指的是有色界的色究竟天,是三果所住的色究竟天,在色法的最边际当中有两种歧路的不同。假设有一类利根的声闻人,他在一念的舍心当中,他发明智慧,而且是慧光圆通;他有很强烈的我空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在五蕴的身心变化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时候他这种智慧的光明,特别的圆满通达,他就能够直接出离三界,成就阿罗汉果,甚至于能够回小向大入菩萨乘,这一类就是回心的大阿罗汉。

这地方佛陀讲到两个差别:第一个是讲发心的差别,第二个是讲智慧的差别。“善根”的意思是讲利根的声闻。蕅益大师说:声闻种性有两种:一种叫直趋小果的,叫钝根声闻。这个人他从学佛以后一路走来,从来不看大乘经典,他也不相信大乘佛法,完全接受小乘的思想,然后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一路这样走上来,这种人他肯定要经过四空。因为这种人法执很重,他断烦恼他是要一步一步来,不能够说是师子奋迅三昧。你看有些人他烦恼很重,他一下子就跳过去了,因为他空性的智慧特别的高。直趋小果就是说,他必须按部就班,这是指钝根声闻。

第二种人叫退大取小的声闻。这种人是怎么回事呢?他以前曾经学过大乘佛法,后来被邪师所误导,退大取小,觉得大乘佛法没什么效果,就修小乘法。但是大乘佛法他曾经闻过以后,一入耳根是永为道种。这善根怎么样呢?随逐有情,眠伏藏识,这善根在睡觉。所以我们这个善根,你听闻佛法以后,你说好像也没什么效果!不是没什么效果,在里面睡觉,能量都在的。能量在等到有一些因缘把它启发以后把它叫醒,这时善根就出现了。你看舍利弗尊者就是这样,法华会上三周说法的一个是舍利弗尊者,佛陀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第一个醒过来的回小向大的是舍利弗,因为他以前修过六十小劫的大乘佛法。也就是说,他在修大乘佛法当中,第一个他发过菩提心,第二个他智慧的观照也特别强。

同样修空观,我们不要讲假观,小乘的假观当然比不上菩萨的假观,在观察因缘法的时候,那当然是千差万别。我们就着总相「空观」来说,小乘的空观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他是从“不异”的角度。什么叫“不异”?变化。为什么是“空”呢?我们人会变化,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我今天跟明天也不一样,所以这身心世界会变化,变化当中慢慢慢慢会死掉,最后终归于空。

但是你要是利根的人在观空,他不必从无常变化,他从「色即是空」,因缘生它是无自性,直接从无生观空,当下就是空,所以他就不用经过很多的过程。我们同样是受了见思烦恼的干扰,但是离开见思烦恼的过程每一个人是不同的,有些人很快就过去,有些人要走很久。当然这跟你的智慧是有关系的,你栽培的教理,就是你在思惟空性的过程,你是怎么去思惟空性的,产生的效果就不同。这地方是说,有一些钝根的声闻人,他是肯定要经过四空的,否则他成不了阿罗汉,他是讲这一部份的人。

壬二、别明四空天相

【图一】

四空的意思是「灭色归空」,他讨厌色身;前面的舍心是厌恶苦乐的感受,他现在连色身也讨厌,他觉得这个色身是个累赘,他觉得这个身行住坐卧很麻烦,就像一块肉,你走来走去就觉得是个负担、是个累赘。所以他就在禅定当中,诃责色身的障碍,赞叹无边的虚空,虚空是无障碍的,就把色身归于无边的虚空,最后色身就消失掉了,叫四空天。

小主,

空无边处天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若在舍心,是指他前面的四禅的禅定当中,他生起厌离苦乐的这种舍心。在舍心当中他进一步舍厌成就,他厌恶色身,他观想这个色身对他的障碍,如鸟在笼,就像一只鸟被关在笼子里面一样,鸟就飞不出去,就是他的心被色身所障碍。所以他就诃责这个色身如病、如痈、如疮,然后就觉身为碍,觉得色身是一种障碍,然后销碍入空,就把色身的障碍给消灭了,而入于无边的虚空,这就叫空无边处。他就赞叹虚空的可贵,诃责色身的障碍,最后跟虚空相应,成就空无边处天,业果色消失掉。

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销,这是牒前面的空无边处,他已经把整个正报的色身,还有外在的依报环境消灭了。这以下说明识无边处的天人,无碍无灭。“无碍无灭”就是说他连无障碍的虚空他也不欢喜,他觉得虚空还是属于心外之物。他这个时候,他反而回光返照:虚空是无边的,其实我的心识也是无边、也是无障碍的,我应该依止我的心识,那更加的好啊!所以他把虚空也经过他的诃责就消失掉了。

这时候他留下什么东西呢?留下三个东西: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不能断灭的,是凡夫整个生死的根本。二、全于末那,蕅益大师说:“全于末那”这一句话是说,末那识是完全存在,俱生的我法二执完全没有破坏,叫全于末那,完全而无缺,第八识、第七识都在。三、半分微细,这是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两个差别,第一个是攀缘外面这一部份粗的思想已经消灭了,但是攀缘内在的这一部份这微细的思想还是在,就是半分微细,第六意识还有半分的微细的思想,这叫识无边处天。他觉得虚空虽然无障碍,但毕竟是心外之物,所以他远离所缘的虚空,而返观能分别的心识,而在那地方安住,叫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空”指的是无边的虚空,“色”指的他的色身;色身虚空都销亡,乃至于识心都灭。他高深的禅定把第六意识,那个向内攀缘思惟,那微细的那一部份也暂时的把它调伏了,用禅定把它调伏了。这时候他自己感觉到,十方世界已经寂然不动,他感到内心当中已经完全无所住。当然他还是住在末那识的自我意识,还是住在阿赖耶识那无量无边的有漏的种子当中,他自己不知道,还是有所住。但是他至少觉得自己整个前六识不活动,色身也不在了,虚空也不在了,他自己认为他无所住了,名无所有处。无所有包括什么呢?色身无所有,虚空无所有,前六识无所有。

非想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