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二乘人对这个法的观念,是一个很坚固的法执。那个坚固的法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他认为这个法是离开这一念心而个别有体性,他不认为一切法是内心所变现,他认为法是真实的。你看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对三界非常畏惧的。他看到三界的可怕,就把这一念心的我执消灭了。不再招感三界,他就认为大事已办。至于这个三界是怎么回事,他不管。
大乘佛法认为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地狱是我们一念心所变现的,极乐世界也是我们一念心所变现的,所以一切法能够互含互摄。互含互摄的基础点要安立在法空的思想。而这个法空的思想,要安立在一切法是唯心所现,你才能建立法空的思想。二乘人由于心外求法的缘故,所以他认为法法是不兼容的,每一个法都是有真实的、独立的体性。
蕅益大师讲到这个地方,对于二乘人两种疑问提出他的看法。他说,二乘人的思想,真不能容妄,妄也不能容真。二乘人认为,真实的空性不能容受虚妄的有为诸法,有为诸法也不能容下真实的空性;真实就是真实,虚妄就是虚妄。这个是二乘人的概念,两个永远是汉贼不两立。大乘佛法是认为真中有妄、妄中有真,关键在一念的迷悟的差别。你要是觉悟了,一切法都是真实;你迷惑的时候,一切法都是虚妄。这是大乘的“不二”的思想。身为一个二乘法执重的人,提出这个观念是可以理解的。
总而言之,两种疑惑都是对真妄不二的思想产生了疑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把二乘人的疑惑牒出以后,我们就知道,其实整个后面的半卷经文,都是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看辛三,请佛开示。
辛三、请佛开示
富楼那尊者讲出了二乘人心中疑惑以后,很恭敬地请佛陀开示。
我们看经文。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富楼那尊者讲出了心中疑惑,说,我现今是真的不能够了知这个性相二义,所谓的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一念心性能够变现万法,一心而产生万法,万法又能够产生一心,这个心跟法之间是不二的。这个观念我实在是很难理解。对这样的一种真妄不二、性相圆融的道理,这样的一个宗旨,它的趣向,实在是很难能够融会贯通。惟愿如来世尊能够依止大悲心,来为我等广泛地宣说,来开示我心中的迷云,乃至于整个二乘无学之人,来破除我们心中的疑惑。作是语后,富楼那尊者就五体投地,心中怀着钦慕、渴仰的心情,来等待佛陀慈悲的开导。
这个地方,古德的注解上说,富楼那尊者讲出这句话,说明他这个人是有自知之明。佛法是很忌讳增上慢。也就是说,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基本上,佛陀在开导二乘人的时候是为实施权。佛陀在讲小乘法的时候,并没有把整个生命的全貌讲出来,只是讲到诸法是无常无我的,从无常无我当中而证得我空真如,趋向偏空的涅盘。对于我们这一念广大的现前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并没有广泛地开显。也就是说,佛陀在小乘法当中只是引导他们怎么从有为法而悟入空性。这空性怎么出来,怎么从空出假,这个教法佛陀并没有宣说。所以他们自然是产生了障碍。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这个讲到“国王的名言”。说古代有一个国王,非常的贤能,每天处心积虑要造福老百姓,设立很多的制度,也帮助很多的弱势团体,做了很多福利大众的事情。但是众生的心是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所以,他怎么做都有人去赞叹他,怎么做也是有人毁谤他。他觉得非常的苦恼:我怎么能够让大家都满意呢?有一天他睡觉的时候,有一个老者,白发苍苍的一个老人家,就告诉他说,你要让大家满意,有一句话你要记住,这一句话你能够实践它,一定会让大家都满意。这个国王听了以后非常欢喜。听了这句话以后,他醒过来,欸,把这句话给忘掉了。忘掉了以后说,哎呀,糟糕,这句话是让我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法宝,怎么忘掉了呢?这个时候他就倾他所有的财产,去做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钻石,昭告天下:哪一个人能够把我梦中的那个名言找出来,解除我心中的痛苦,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满意我,我把这个钻石送给他。后来有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者,听到这个传闻以后就走下来,持大悲心来到国王的面前,说,国王!请你把那个钻石拿给我。他说,你知道答案了吗?他说你先把钻石给我。拿到钻石以后刻了几个字,就把钻石还给大王,然后掉头就走。国王看到这个钻石, 这个戒环旁边刻了字,就是:一切都将过去。他看了以后恍然大悟,就是我梦中里面的名言,一切都将过去!
不过,这句话从佛法的观念,我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什么事情都是我们心在动。如果你不执着,它不会伤害你的,色不迷人人自迷。我们要知道,外境不会伤害我们,一定是你对它有执着,它才会伤害你。这个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对它产生执着以后,它对我们产生牵动嘛!你说这一切都会过去,等于是无常的智慧。这个时候你的心等于是收回来,开始把外境收回来。
但是,“一切都将过去”,我觉得只是破妄,其实它只是一种止痛药。一切都过去,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我们应该说,这一切都将过去,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将到来。破妄显真。因为你把一个东西破了,那么云何应住呢?所以我们佛法是有所破坏、有所安立,它讲离一切相又即一切法,一定是双向思考。当然,这种双向思考的观念,二乘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他以一种真妄对立的心,提出他的看法。
戊二、许宣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这个地方佛陀正式地允许他的疑惑、他的难问,来宣说这个真妄不二、性相圆融的道理。
我们看经文。就在富楼那尊者讲出他心中的疑惑,而且请佛开示以后,佛陀就先告诉了富楼那尊者,以及整个法会当中这些已经漏尽的无学。这个“漏”指的是烦恼,特别指的是三界的见思烦恼。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特色就是证得我空的真如而断除了见思烦恼,分段生死已了,所以他在整个小乘法当中已经无学了,已经圆满了,这是阿罗汉。当然,我们前面讲过,二乘人的特色就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他的见思烦恼淡薄,但是他们对于性相圆融无碍的这些道理,是容易产生疑惑障碍的。所以,如来今日普遍地为此法会当众来宣说大乘胜义当中的真胜义性。
小主,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胜义中的真胜义性?在古德的注解当中,说是在唯识的教法当中,把这个胜义的道理分成四种:
第一个叫作“世界胜义”。这个世界胜义,主要的是一种人天乘的道理,讲到了世间的因果。我们造善一定可以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叫作世界胜义。这个道理特别的殊胜。
第二个叫作“道理胜义”。这个是二乘的教法,讲到四谛十二因缘,出世间的因果,我们应该怎么去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来成就出世的涅盘。这个叫道理胜义。
第三种叫作“证得胜义”。就是整个般若经典所说的,我们应该怎么把一切法看到它是缘起性空,把一切的有为诸法会归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所谓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叫作证得胜义,这个是大乘别教的道理。
最后一个就是“胜义胜义”。就讲到了相妄性真。这一切法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一切法的体性却是真实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万法唯是一心” 的道理。这个是整个教法当中最为殊胜的。“胜义胜义”就是说明了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并且真妄是不二的。这个是佛陀的教法当中最为殊胜的。
这种真胜义性,使令法会当中的这些定性声闻(这些都已经证入偏空涅盘决定不能够回小向大了,他们内心是沉空滞寂,对有为诸法不生好乐),乃至于不定性的声闻(一切尚未证得我空法空,只证得我空真如的这些已经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从这当中都能够获得一佛乘的寂灭场地。
这个寂灭场地,指的是我们的常住真心,以一念心性当作整个修行的根本。这个根本开始从体起用,产生了一种修行。这个修行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空假中三观的调伏,以空观来发明我们心性的不变之体,以假观来发明我们心中随缘之妙用,以真空妙有来调伏内心。这个才是真正的“阿兰若”。阿兰若就是寂静,也就是依止这个不生不灭的心性当作一个场地,在这个场地当中修习空假中三观,这个就是所谓的胜义中的真胜义性。汝等应该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好好地听闻,我也会为你们详细地说明。富楼那尊者跟这些二乘的无学之人,听到佛陀的法音以后,内心当中生起恭敬,默然来承受听闻。
蕅益大师说,从这一段可以看得出来,本经是《法华经》的前方便。《法华经》开显了每一个众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谓的相妄性真。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长相不同,你看你的长相跟他的长相不同,我们的长相跟蚂蚁的长相也不同,但是这个长相是生灭的。你前生长得跟今生也不同,你来生的长相跟今生也不同。而我们在不同当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本性,在《法华经》里面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把整个生灭的相状,啪!整个破坏了,开显众生本具的心性。在《法华经》当中,所有的人听过以后,没有人产生怀疑;所以《楞严经》是圆教中还带一点别教的思想,有些人还是产生怀疑,佛陀还要再宣说。所以它只是《法华经》的前方便,因为它是方等时,四教并谈,以圆教为根本,但是含有藏通别的教法在里面。
这个地方先把二乘心中的问题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