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讲】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现在身体在这个地方,你身体当中有一个识的了别,你现在要注意你的身体会感到冷、感到热,你那个信息从哪里来?一定是从外境来。你感到很冷,你一定注意到有风吹。所以“知身即触”,你能够知道你身体的冷热,一定是假借外尘的因缘。反过来,你要看外面的风大不大,你要知道外境怎么样,你从你的身体“知触即身”,你要知道这个外境、外面的空气到底是怎么样,你一定是从身体的感受去判断。所以说,当我们了知身的时候,我们是由触来引发的;当我们去了知外境的触的时候,是由身根来引发的。所以我们不可能识跟身跟触同时作用,不可能。你要么跟身根在一起,要么跟触在一起。

所以作一个总结:“即触非身,即身非触。”假设我们身识的了别是由触尘所生,那么就不能兼带身根。你去注意风,你就不可能注意身体。你去注意你的身体的冷暖,你就不可能去注意外面的风,这很正常,所以“即身非触”。你去注意你的身体的时候,你的了别识去注意身根的时候,就不能兼带触。

这第一段也就是说,你说识是根尘所生,但事实上,识在产生作用的时候不能跟根尘共同存在。它要么跟根活动,要么跟尘活动。根跟尘都不能在一起了,它们两个怎么共生呢?它不兼带嘛!识要么跟根活动,要么跟尘活动,它不可能同时跟根尘活动。所以说,它既然不可能兼带地跟根尘活动,它们两个就不可能在一起。不可能在一起,当然不可能共生。道理是这样子。所以“即身非触,即触非身”。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就比较容易了解了,叫“能生无决定”。就是说,能生的根尘,其实它自己的体性都不决定。你自己的体性都不决定,怎么能够共生呢?

小主,

我们看,“身触二相,元无处所。”这是一个总标。就是说内在的身根跟外在的处所,所谓的内外的处所根本就不决定。

怎么说呢?这以下说明。说是“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身为一个触尘,比如说外面的冷风热风。这个冷风热风本来是外境,但是当它跟身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当风吹到你身体的时候,有了冷的感觉,那个外境的冷跟你身体的明了已经结成一体了,我们内外已经分不清楚了。所以当触跟根结合的时候,已经合为一体,没有内外的分别。只有当这个触(风)离开身体的时候,回归到虚空,这个时候又回归到外在的事相。所以它有时候是跟我们一体,有时候分成内外,所以说内在的身根跟外在的触尘处所根本就不决定。

身为一个能生的内外处所不决定,怎么能够产生一个中间的身识呢?你自己的处所都不决定,所以“中云何立”?怎么能够产生中间的身识呢?既然中间的身识产生不起来,你这个内根外尘也就了不可得,那么我们的身识将以谁为界呢?既然“内外性空”,那么你这个识又由内外所生,内外本身的处所也不决定,那你当然不可能生起。就算你生起,你也不可能以谁为界,因为连能生的内根跟外触这两个东西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处所。所以这个从两段来破。

丑三、结妄归真

我们看总结。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从前面知道,我们这个身体的感受基本上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它的确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身触为缘,生身识界”,是讲因缘即假。但“三处都无”,讲因缘性空,虽然它有它的作用,但是它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它的体性是空寂的。它们三个都是非因缘非自然,一个中道的实相。

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触,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来看,看提婆达多的事情可以看得出来。提婆达多,佛陀在讲到他个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看阿含经的描述。阿含经的小乘经典讲提婆达多这个人是大恶人,他五逆罪犯了三个:第一个杀阿罗汉,第二个出佛身血,第三个破合和僧。所以,在阿含经里面,提婆达多等于是今生就现身堕入阿鼻地狱当中。当然,阿含经是一个小乘的思想,讲业感缘起,它是从外在的事相来论断这个人。

但是,你看大乘经典的态度就不一样,特别是《法华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讲到提婆达多,讲到两个重点:

第一个,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有一生做大国王。他想要学大乘法门,所以他放弃了王位,到深山去,找到一个阿私陀仙人,向他礼拜,做他的侍者。结果阿私陀仙人把《法华经》的妙理传给国王。而这个阿私陀仙人是谁呢?正是提婆达多。所以提婆达多曾经做过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教导他修学《法华经》的一个老师。这第一点。

第二点,在《法华经》讲到第二个重点,就是提婆达多不但做过他的老师,还做过释迦牟尼佛增上的善知识。他示现很多恶逆的因缘,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快速地成长。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之所以能够快速地成就六波罗蜜、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完全是提婆达多的帮助。因为菩萨道,在经典上说,菩萨道只要到初地以上,魔王都不敢动他,连动都不敢动。那魔王不敢动他的话,全世界没有逆境了。所以,初地以上菩萨的那些恶因缘,都是那些高手来示现的,大权示现。我问你,你到了初地菩萨,谁敢动你?初禅以上魔王就不敢动你了,只有在欲界定的时候魔王还敢去干扰你。所以,菩萨道的后面的时候,都必须要另外一个菩萨来示现,来帮助他增上。提婆达多正是扮演释迦牟尼佛增上的一个角色。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实提婆达多——我们从大乘的了义经来看小乘的经典,把它会通,也就是说,提婆达多整个过程是以大悲心来造罪业,然后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增上。

所以在经典上说,佛陀派阿难尊者去地狱拜访提婆达多。阿难尊者就问提婆达多说,你老人家在这个地方感觉怎么样啊?这个地方刀山油锅很苦恼。提婆达多说,我在这里的感受就像在三禅的快乐一样。

这个地方就跟我们本经的道理接近,就是我们这一念身识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假是什么意思呢?即假的意思是说差别性!你看,这么多地狱的众生,几千个几万个众生,同时跑到刀山油锅去,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这个人感觉到很痛苦,这个人痛苦一点点。提婆达多的身体跑到刀山油锅去,他的身心清凉快乐!你说这个刀山油锅有没有自性?当然没有自性,循业发现嘛。

比方说,我们现在台湾出了太阳,我们台湾两千万人全部去晒太阳。同一个太阳照射到我们的身体,没有两个人感受是完全一样,两千万人每一个人的感受通通不一样,这个就是即假。为什么假?因为它产生的作用不同。如果真实的话,每一人应该相同。太阳是真实的,感受也真实的,那应该大家都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因缘的问题,诸法因缘生。既然有牵涉到一种因缘,那就不能有自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地方大家要好好体会即空即假即中。我们通过对外境的即空即假即中,就可以通过这个三观,从事相进入到一个真实的理体,而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首楞严王三昧,破障。所以,我们的心接触外境的时候,一定要修三观,才能够会事入理。

子六、明意识界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三界;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图二】

我们看第六段。子六,明意识界即藏性。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依止内在的意根来攀缘外在的法尘而产生一个现前的明了识,叫作意识。这个意识的作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它的体性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

丑一、总标三界

看经文。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佛陀说,阿难,又如你过去所能够明白的这种唯识的道理,我经常讲一个观念说,我们依止意根来攀缘法尘,这两种因缘的相互的作用,而产生一个现前的明了分别的意识出来。当然,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对于整个法尘的了别。这个意识是因缘所生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那么,“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还是“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首先也是一种相反的论证,假设这个意识是有真实性的。有真实性,它一定有一个来的处所。是因意根所生、以意根来当作根本,或者是由法尘所生、以法尘为根本呢?提出两个问题。

丑二、妄相无体 分二:寅一、非因意生;寅二、非因法生

我们看佛陀的后面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