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

这以下再作一个“结示例余”。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黑暗相、通达相乃至于群塞相的道理,“亦复如是”。

“非不和合”给我们的启示是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什么东西,比方说你忆念佛菩萨跟忆念五欲的境界,效果是不一样的,它的确会产生作用。你看我们念佛,我们念佛是一种本尊相应法。我们这一念心——能念的心生起强烈的皈依心,“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慢慢进入到这种无量光、无量寿的大功德海,你可以说不和合吗?

我之前也讲过一个公案,这是台湾一个实际的例子。在三义,有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到台北去办事。晚上回来到了三义的时候,突然间整个交流道的灯光全部暗掉,她就听到一种很凄惨的女众哭泣的声音,那个母亲方向盘几乎要抓不住了。这个时候她女儿说:赶快念阿弥陀佛!大女儿念,小女儿也跟着念,她母亲也跟着念。三个人这一念心去忆念佛号,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啪!产生一道光明的相状。这个时候那个哭泣的声音消失掉,高速公路的灯光也亮起来。回去以后就没事了。第二天看报纸,高速公路在三义段,就在她那个时段,发生了车祸,死掉三个人。

其实这三个人,应该她们三个要死掉。她整个生命转变了,为什么?就是那个光明相救了她。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那个光明相救了她。那么那个光明相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你这一念心忆念佛陀的圣号嘛。如果我们心跟佛号是完全没有结合的,那怎么感应道交呢?阿弥陀佛有再大的功德都救不了你。为什么叫带业往生?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救拔你?就是他会产生影响,他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我们不能够说,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完全不和合。这也不对。

我们深受外境的影响。所以你看你心中念头,你一天到晚想什么。你心中想的是三宝境,你心中想的是五欲的境,想的是阿弥陀佛的境,大概你未来人生生命的灵动就往那个方向走,因为它对你会有引导的作用。你来生大概会遇到什么人,也跟你的想法有关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你经常忆念某一个人,你跟他生命就容易有交集。你可以说你的心跟境没有接触吗?当然有接触。所以,我们的心是受到外境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够被外境所改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地方,十番显见的道理全部讲完。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两个原则:第一个,它是一种不变的体性。我们心要尽量离一切相,尽量不要受外在的境界干扰。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就是不变,守住不变的体。第二个,守住随缘的用。我们这一念心也的确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要亲近一个好的因缘。你看我们这一念心,它会怎么样?它会受熏。你经常去忆念杀盗淫妄,你来生就出现三恶道的果报。你心中一天到晚想五戒十善,你来生就出现人天果报。你一天到晚想四谛十二因缘,你来生就出现二乘的涅盘。你的心经常想到怎么样去修六度万行,你就出现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所以我们这一念心的确会怎么样?随顺染净的因缘而出现十法界的差别因果,有随缘义。所以你要合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个观念抓到了,你就大概知道在修习菩萨道的时候怎么样调整自己。

不过,要以蕅益大师的意思,不变跟随缘,这个中道是很难抓的。所以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先求摄用归体,先求不变再求随缘,然后以不变应万变。比方说,我们讲非和合跟非不和合,其实你说你要完全做到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中道是很难拿捏的。我们一般在应用上是这样:当你在破恶的时候、当你在忏悔业障的时候,你要去观想是非和合,你的心跟一切法是“不和合”。当你要破恶的时候、你在调伏烦恼的时候,你要观察你这一念心其实没有烦恼,烦恼是一念颠倒生的,当你回光返照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它没有真正染污你的内心。所以当你在破恶的时候,你要用心与外境“非和合”的道理来摄受。但是当我们在生善的时候、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就要思惟:我们的心跟外境是和合的,我们一定要假借环境才能够修行,要借假修真。你说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都不念佛,那你怎么感应道交呢?没有因缘嘛。诸法还是因缘生嘛。所以,当你在修习善法的时候,你要用和合的道理来调整自己。所以这两个“不和合”跟“和合”,在破恶与生善的运用不一样。所以,这个道理你要能够巧妙存乎一心。你要随时把这个中道的道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善加运用,就看你自己怎么运用。

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 分二:辛一、总示;辛二、别明

我们看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

前面的破妄显真,其实只是约着见分,就着六根当中的这个见的功能,来发明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心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中道之义,是一个比较狭隘的见分而已。那么到这个地方佛陀是说,其实不仅见分如此,宇宙万法都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你要善会运用,其实整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的因缘所生法,都是一种即空、即假、即中,一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圆融无碍的道理。这个地方等于是会事入理,把宇宙的因缘法都会归到我们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前面只是约着见分来发明见性,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其实不只见分,整个宇宙万法都是这个道理。

好,我们看下面的两段:第一个是总示,第二个别明。

辛一、总示

【图二】

先作一个拢总的提示。这以下有四段。我们看第一段。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个地方是把整个因缘所生的这些相状的内涵说出来。说:阿难!你今天尚且未能明了,这宇宙间一切的万法,姑且用五阴身心好了。就是我们过去由于业力而创造一个人的五阴身心,而这个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浮尘,是幻化相。

我们先解释浮尘。浮尘是一种飘浮在空中的灰尘。它是飘来飘去、可上可下,所以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你看,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不可能每天都很健康,也不可能每天都生病。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生病;今天生病,过几天又好了。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处在一种动态中。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这个宇宙人生,整个宇宙万法像浮尘一样,它是飘来飘去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它不断在动、不断在动。

第二个,它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这个我们再说明。如果生死是真实的,那生死就不能消灭了。它只是一种虚妄的相状,它不真实。就好像说魔术师拿一条手帕变出一只兔子,兔子变完以后再把它变成一只小狗,再变成一只小猫。其实就是一条手帕变来变去,哪有真实的兔子?哪有真实的小狗可得呢?也就是说,其实它就是一种业力的转换,所以叫作“诸幻化相”,它没有真实的体性。

那么,身为一个动荡变化而且虚妄不实的五阴身心,它到底是怎么来、怎么走的呢?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的解释是很独到的。蕅益大师把“当处”跟“随处”这两个字发挥出来。他说什么是“当处”、什么是“随处”呢?其实这两个处所是同一个处所。生死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其实这个“当处”跟“随处”,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因为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受着业力的熏习,我们过去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就变成一个人的五阴身心;当这个业力的功能消失了,它也在自性当中消失了。所以我们整个流转没有离开我们的一念心性。

小主,

这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解释一下。比方说,我们如果把生命都回归到原点,其实我们生命是没有差别,你跟我是一样的。就是把心带回家,我们今天还它个本来面目,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平等的。那么为什么从平等中变成不平等呢?前面《楞严经》我们也讲过了,就是我们“仁者心动”。我们心开始“真如不守自性”,开始动。每一个人动的方向不一样,有些人是往五戒十善的地方动,有些人往杀盗淫妄的方向动,有些人往菩提心的方向动。这个地方就是怎么样?“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一动以后,就创造业力,由业力就开始出现果报。

你看,假设我们前生由于过去的业力出现一个女人的身心世界——“当处出生”,这个时候你就变现一个女人的身相、一个女人的思想。你前生的想法跟现在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不可能一样。一个人换了果报体,想法就不一样了。换了一个位置,想法就不一样。因为你是女人,你是女人的思想。那么当你这个女人的业慢慢那个能量释放完了,诶,你前生呢?你找不到,那个东西不存在,觅之了不可得,“随处灭尽”。你又变成一个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思想。你今生结束了,你没到极乐世界,因为今生的布施持戒到天上去了,你今生的果报也找不到了,你又变成一个天人的色身,天人的身心世界。这个就是所谓的“出生”跟“灭尽”,但是你都没有离开你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总而言之,这段经文所要说明的就是,在整个因缘所生法当中,它是当体即假,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什么叫“假”呢?因为它动荡变化;第二个,它虚妄不实,就叫即假。这叫“举相幻化”。

我们看第二段“剖相示性”。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