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第九科的时候,佛陀开始否定见分了。见分不能代表见性,因为见分是依他起。身为一个作用,它毕竟有业力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有因缘的因素。但是身为见性,它是圆成实性,它没有因缘的因素。所以到这一段的时候,佛陀的口气跟前面不太一样。前面是假借见分来开显见性,这个地方就开始说明,其实见分还不是见性,它还是因缘法,开始把见分摄用归体了。
好,我们分三段。一,引昔致疑;二,对理征破;三,正示见性。
子一、引昔致疑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阿难尊者引用往昔的教法而生起疑惑。我们看阿难尊者到底生起什么样的疑情。
【图二】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阿难尊者在前面的经文当中得到一个结论说,佛陀!假如我这一念微妙的心性不是因缘所生,因为它有一个不变的体性,它变中有不变,所以你不能说它因缘生,你不能说它绝对因缘生。那么这个地方跟佛陀所说的道理是有点冲突的。怎么说呢?世尊您过去曾经在成道以后跟诸比丘宣说,说我们这个能见的见性产生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它必须具足四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它的作用:
身为一个见分,它必须有虚空。这个虚空包括了一个虚空的相状跟一个所缘境,距离跟所缘境。
第二个,光明,有光明相。
第三个,因心。这个心有五种缘:有种子,过去的业力的种子;有作意,第六意识的作意;还有第六意识的分别依、第七意识的染净依、第八识的根本依。有五种缘,因心有五种缘。
第四,因眼,要有眼根。
总而言之,我们的眼睛这个见的明了功能要现前,要“眼识九缘生”,要有虚空的距离、有一个所缘缘、有光明相、有种子、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跟眼根。如此一来,这个心性的了别功能是假借九缘而生。那你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非因缘而生,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这一段经文的疑情,我们先解释一下。佛陀在唯识的方便教法当中曾经明确地说明“眼识九缘生”。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能见的见分,所谓依他起性,要假借内在的业力的种子跟外在环境的因缘,还有光明、虚空的因缘,才能够生起了别的作用。
阿难尊者就用唯识的教法、唯识的“心”来质疑一念心性。现在我们有两种心:第一个,唯识所谓的心;第二个,是《楞严经》的心。这两个产生了矛盾。唯识的心要假借因缘才能够生起,要有内在的种子、外在的环境的刺激,根境和合才能产生心识;而《楞严经》的心是众生本具、不生不灭的,它不需要外在因缘的和合。那么这样子,唯识所谓的心跟《楞严经》所谓的心性岂不是产生矛盾吗?阿难尊者对唯识的心法跟《楞严经》的心法产生的矛盾,提出他的疑情。
子二、对理征破 分二:丑一、直明昔说随情;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看佛陀怎么解释。子二,对理征破。这当中有两段:一,直明昔说随情;第二个,正显见性非缘。佛陀先直接地说明,过去唯识的教法是随众生的情执而宣说的。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佛陀说,阿难尊者你要知道,我过去在唯识当中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因缘而生,有根境的碰撞才产生心识。所以,这念心在因缘当中是不断地因为不同的环境而产生不同的心态。这种因缘所产生的生灭的心相,不是我这个大乘圆满第一义谛的教法,而是一种方便的教法。
佛陀讲到“心”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叫作随情说,随顺众生的情感而宣说的。凡夫是有情感的,所以佛陀讲到我们的心——你看,你为什么会产生高兴的心、产生悲伤的心呢?首先,你过去有这样一种习惯的种子;其次,要有人刺激你,你才会高兴、才会痛苦。这种“心”佛法也承认,这叫生灭心——唯识的心,有过去的种子跟现前的因缘的和合。但是,这样的说法是佛陀为了随顺众生的情感而说的。
小主,
佛陀在讲到《楞严经》的时候,就撇开众生的情感,随智而说,以佛陀自己无分别智慧所照见的心来说。就是我们这念心啊,是不生不灭的,是迥脱根尘的。它的存在不需要根尘,只是由根尘的因缘让它表现出来而已。没有根尘,它还是存在,只是我们没有把它直下承当,只是我们错过这个机会而已。
所以,前面佛陀所宣说的唯识教法是随情而说的;这个地方佛陀开始开显我们的本来面目,是随智而说的,讲到了义的教法。先把这个观念讲清楚。
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图三】
我们再看第二段,正显见性非因缘。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不假借因缘而生的。我们看第一段。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佛陀为了把凡夫所谓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作一个对比,举出一个譬喻说阿难!我再一次地问你一个问题。一般的世俗人说,我现在能够见到一切万物,那到底在什么情况才叫作“见”,什么情况叫作“不见”?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能够见闻嗅尝觉知,我们姑且对色法来说这个见的功能,到底在什么情况叫作见的现前?什么情况是见不现前?阿难回答说,世间人要能够看到东西,要假借太阳、月亮、灯光三种的光明,才能够使令这个见的功能现前而照了万物万象,这个叫作见。假设没有这三种的光明,就不能见到东西了。
好,我们把这个生灭心要假借光明的引导才能够现前先说出来,这以下再把这个生灭心跟不生灭心加以对比。我们看下面: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果没有三种光明的因缘现前叫作不见,那你就不应该见到暗相;你既然能够见到暗相,就是光明不现前的时候你还是有见到嘛,你见到暗相。也就是说,这只是缺乏光明,你不能说没有见的功能存在,不可以这样讲。我们的生灭心假借黑暗的因缘见到黑暗,假借光明的因缘见到光明,这只是一种一时的生灭的作用。阿难!如果在黑暗的时候我们见不到光明叫作不见、叫作见性不存在,那么你现在有光明的时候不见到暗相,那你也应该说不见了,因为你没有见到黑暗。那么如此两种,光明跟黑暗两种相状相互作用,那你都叫不见,因为你见到光明的时候就没有见到黑暗,见到黑暗的时候就没有见到光明,那这样都叫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