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生经过这件事,觉得,哦,这个算命先生有一点门道,所以他就把他的憍慢心收起来了。他过去总是认为人定胜天,现在知道原来冥冥当中每一个人的确有他的业力,生命有它的定数。你看我真的就吃不到这条鱼,是事实。第二天他就把他的憍慢心收起来,很谦卑地去请教这个算命先生。他说:“我这次是来参加贡士考试的。你帮我看一看,我贡士考得上考不上。”这算命先生详细地看他的面相以后说:“要论实力,你一定考得上,这些人没有几个人能够超得过你。这一批朋友你的智慧最高,你一定考得上。但是,你的福报享尽了。你还有三天的福报你就要死掉了,所以你根本等不到考试那一天。”
这个时候讲出来这个话,犹如晴天霹雳,他还年轻嘛。朋友就说:“我们不要听这个算命先生胡扯!什么剩三天?你身体好好的嘛。”算命先生说:“你看你的脸上昏暗之相,死相已经很明显地现前。你逃不过三天,肯定逃不过三天。你要是聪明一点,赶快回去安排后事。”
但是,在朋友的劝阻之下,阳羡生也不能回去。他们说,“你现在回去很没有面子的,而且很可惜啊。这个贡士三年才举办一次,错失了机会。”所以他当天晚上是回去也不对,不回去也不对,晚上睡不着觉。在旅馆当中睡不着,他就走出旅馆,到外面山林去散步。走着走着就听到一个妇人哭叫的声音,哭得很伤心。他就跟着这个声音来到一个小木屋的地方,他往窗口看进去,看到一个妇人抱着她的子女嚎啕大哭。他就去敲门,他说:“某某人啊,你怎么哭得那么伤心?”这妇人说:“我的先生欠了官府五十两银子。不少啊,五十两银子!现在被抓到官府去,被打得半死,被打到血肉模糊。我先生在这种生命危险的情况之下,不得已只好把我给卖了,卖给人家做奴婢。我明天早上就要到我的那个主人家去了,我要永远离开我的子女,今天是最后一个晚上。”这个阳羡生想,反正我将死之人,钱留着也就是留着,就动了恻隐之心。他说:“如果我明天早上一早把钱送过来,还来得及来不及呢?”她说:“来得及。如果早点送,还来得及。”阳羡生回去以后就赶紧算算看还有多少钱,算一算还有七十几两的钱。他就把其中的七十两拿过来,第二天早上就把这个钱送到那个妇人家。他说:“这五十两,给你还那个债务。二十两,你们夫妇做一个买卖过生活。”这个妇人非常感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阳羡生做完以后就回去了,心情很好,看到一家人团圆。到了第二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就睡得很安稳,就跟第一天不一样了,那个忧虑不安的心情消失了。睡到一半的时候,有人敲门,敲得很大声。他一听,诶,真的有人敲门。赶快衣服一穿,就从卧房跑到客厅去开门。门一开,也没人。但是他门一打开的时候,突然听到“嘭”的一声,他卧室的墙壁整个倒下来。他要没有出来开门就压死了。他逃过一劫。
到了第三天早上,他就去找那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哎呀,你现在整个脸色完全不一样了,昏暗色全部消失了。你一定造了一个非常大的阴德,把这个业转过来了。”阳羡生说:“对!你真的很厉害!我昨天做了什么什么……”算命先生说:“你现在不但不会死,你贡士一定考得上,而且你功名可以做到进士,你可以活到八十几岁。”后来果然他在朝廷做了大官,也活到八十几岁。
那么,生命的变化到底跟我们的真如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当我们没有了解真如的时候,我们是活在阿赖耶识。什么叫阿赖耶识?就是业力所熏习成的一个心识——业识。我们没有找到真如之前,没有一个人逃得过业力的,“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那么为什么他的业力能够转过来呢?因为阳羡生他突然间以一种无所求的心、发自内心的一种恻隐之心去造了一个善业。记住一个观念:造善很容易哦,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他完全是无所求,因为他要死了嘛。你看,他以无所求的心,把七十两银子送给她。这个心念刚好是什么?刚好是《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他这一念心刚好去触动真如本性的功德,那还得了?诸位要知道,真如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真如本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具足无量的功德。你一触动它的功德,一打开的时候,就把业转过来了。这就是一念相应。
但是我们一般人的念头,这个善业要做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要去触动真如的功德,很难、很难,一定要经过教育。我们总是认为,“有所得” 去造善对我自己比较有利。刚好相反,你有所得的造善,你还是活在阿赖耶识,还是活在业力当中、活在妄想当中。你要突破你的业力。你看,一个人生命要产生很大的改变,第一件事情,发愿。发愿以后你就依止你的愿望去做,这个时候你改变很快。要是不发愿,你所造的善都活在自我意识、活在个人的私心,你这业要转很难很难,你很难跳脱阿赖耶识过去的业力。当然,阳羡生他没有学佛,所以他的相应也只是一念的相应,很可惜!那么我们佛法可以怎么样?念念相续。因为你懂道理,你可以强迫自己依止本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辰二、引例释成
我们看辰二,引例释成。看经文:
【图三】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前面佛陀讲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以下佛陀引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它的成立。
佛陀说,文殊菩萨!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身为一个文殊菩萨,你这个真如本性现出一个文殊菩萨的身心世界出来。那我问你一个问题,难道离开了你这个文殊的身心世界,还有另外一个文殊菩萨吗?或者说还有一个非文殊菩萨吗?这个“无”就是“非”。提出这个问题。
文殊菩萨说:“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文殊菩萨回答说,其实我是唯一的代表文殊菩萨的身心世界。除了我这个唯一的文殊菩萨以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叫作文殊的,没有。为什么这样讲呢?假设离开我这个文殊的身心另外有一个文殊,那么就有两个文殊菩萨的自体了。但是我这个文殊在因缘上也不能说没有文殊的存在,就是一个文殊菩萨嘛。所以在这当中,没有所谓的“是文殊”跟“非文殊”这种对立的思考。其实真如本性全体不变、全体随缘,就现出一个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文殊或者非文殊可言。
这个道理到底是在讲什么呢?我们以法——真如本性的法来合这个譬喻。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佛陀说,身为微妙光明的真如本性,跟一切万法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个真如本性,本来就是微妙光明、跟无上菩提的智慧相应的一个清净圆满的真心,因为一念的妄动而随缘显现了色空,还有相分,还有能闻的见分。所谓的身心世界就是一念的妄动而产生的,全体不变、全体随缘。也就是说,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你不能够说离开了你身心世界还有真如,不能这样讲。它就代表你所有的真如了。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
小主,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就好像说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我们看到了月亮,叫第一月;但是你把眼睛捏了几下以后,你再看月亮,诶,突然间产生一个朦胧的月亮,这叫第二月。那么为什么有第二月呢?没有第一月,就不可能有第二月。你就是就着第一月,然后你产生了妄动以后,才看到了第二月。朦胧的月亮是由清明的月亮而来的,所以“谁为是月?又谁非月?”那么到底谁是月亮的本体,谁又不是月亮的本体呢?所以佛陀告诉文殊菩萨说,其实你只要了解月体是本真的,就是一个月亮,只是月体它有随缘的作用,因为你眼睛捏了几下,它随顺你眼睛捏的关系显现一个朦胧的影像。这当中没有所谓绝对是或绝对不是的道理。也就是说,一念的清净本性,你怎么动,它就配合你的动,随缘显现。你随顺五戒十善的动,它就现出一个人天的果报出来;你随顺于杀盗淫妄的动,它就显现三恶道的果报。显现果报的时候,它全体就是真如的作用。所以你就是要把不变跟随缘两个合起来看,到这个时候就是唯一的真实。离开了你的身心,没有真如。
卯二、示迷悟得失
我们看最后的迷悟得失,因迷而失,因悟而得。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你现在去观察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这种身心世界相互的作用都叫作妄想。因为我们妄想的特色就是一种对立的思考,有对有错、有善有恶,所以,我们产生对立的思考。用对立的思考来看我们的心性,就产生是非的观念。这是因迷而失掉了真如。
那么,“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我们能够产生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观照,就能够契合这个真精的、微妙的、光明的佛性,就能够使令这个真如本性依体起用,又能够摄用归体,那么就能够超越(“出”就是超越)有所指或者是无所指的对立。有无的对立,这都是戏论。
这个心性的体用关系,我们再讲一下。首先,你先找到体,先在一念心性安住;那么这个随缘的作用,你就知道其实我们一念心有染净的因缘:你生起清净的心就产生功德;你产生染污的心,它就随缘产生一个过失。就是这样子。我们一念心有两种门。你看我们这念心很奇怪,这念清净心,你起善心,它就把功德门打开,一念善心起,百万功德开,它就把功德让你受用;你生起恶心,它就把罪恶的门、痛苦的门打开让你受用。所以,你要慢慢了解什么叫作“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整个因果不离开我们一念心性,都是自作自受。你生起善心,不是对别人有帮助哦。诸位要知道,你生起善念是对你自己有帮助。因为心性有随缘作用:你生起善念,它就把功德门打开;你生起恶念,它就把罪恶的门打开。就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整个造作也好,果报的受用也好,因果都没有离开一念心性,都是在一念清净本然的心中活动。这个叫作称性起修,也是我们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基本的修行概念。蕅益大师说,既然你有志于行菩萨道,对一念心性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怎么能够不当作一个最重要的急务来看待呢?他说,没有一个人不开圆顿解而可以谈修行的,不可能!你先明白这个道理,才有资格谈修行。为什么一念心它同时会给你痛苦?一念心它也同时给你快乐?就是一念心。这个不二法门的道理你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