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有三个东西,我说明一下。
倓虚老和尚说:有“本见”——根本的本,知见的见。本见就是见性,它没有所谓的生灭。但是本见这个不变性,它有随缘作用。外境刺激它的时候,这个本见就产生一个能所,一个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世尊的宝手的开合,这个是所见的相分。阿难尊者是用什么见呢?是用见分,用能见的见分来见。但是这个能见跟所见的背后,有一个根本的见性叫本见。那个见性是没有开合的。所见的手是开合的,我能见的心也是变化的。但是这两个能所,背后那个见性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时候佛陀再进一步了。阿难的回答虽然对了,但是佛陀以为阿难尊者只是一时的猜测,再继续问说:谁动?谁静?什么是动态的?什么是静态的?阿难尊者说:佛陀的手是动态的,有开有合;我能见的见分也是变化的。但是那个本见的见性,尚且没有寂静之相,怎么会有动相呢?见性是离一切相的,诸位要知道,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扰动相。我们讲寂静相只是一个方便,其实它是离一切相。所以佛陀说:如是如是。
从七处破妄到现在,阿难尊者的回答,只有这一次得到佛陀的印证是对的。也就是说,阿难尊者已经慢慢地从生灭的因缘当中,找到一个不生灭的本体。他对这个真如本性有一点理解了。谛闲大师的全集中有一段公案。这个“客尘” 的道理我们可以藉此说明一下。谛闲大师晚年的时候生一场病,他的背后长一个很大的脓疮。医生给他开刀,用刀子去割,把这个疮割掉。谛闲大师痛得哇哇叫,叫得很大声。侍者就跟大师说:大师啊,您平常都讲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啊,您这个时候要观想空性,观想您的真如本性是没有所谓的痛的。谛闲大师也不简单,他说:我是痛归痛,叫归叫,我的自性还是不动。诶,这不简单啊!我痛当然会叫嘛,那是因缘法。但是我在叫的时候,我还是回光返照我的真如,我有一个不叫的,有一个不痛的,就是阿难尊者说:你的手有开合,我也看到你开合,但是我的背后有一个没有开合的。这就是这个人有一点悟处了。阿难尊者有一点悟处了,有一点消息了。修行就是你认清消息。你这个人知道怎么回家了,你知道怎么样把生死息灭了,这个路虽然我们走得还不是很熟悉,但起码我已经知道怎么走。这个很重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寅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第十四讲图三】
我们再看下一段,寅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前面是一个粗显的主客,这是微细的。我们看经文: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这个时候佛陀用光明来牵引阿难尊者的头左右摇动,从这个地方去了解灰尘跟虚空的道理。如来从五轮掌当中发出一道宝光。宝光跑到阿难尊者的右边, 阿难尊者就往右边一看。佛陀又放出一道光明在阿难尊者的左边,他又往左边看。我们人形成习惯了,只要有东西,我们的眼睛就会向外攀缘,就会去看。这个时候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的头干嘛左右摇动呢?阿难尊者说:我的摇动是有原因的。因为佛陀放一道宝光来我的左右两边,所以我只好随着您的光明左右摇动。这是凡夫的常情,有东西过去,就会去看。佛陀就按定这样的事情,问阿难尊者说:阿难,你看我的佛光左右摇动,你的头也摇动。那么是你的头在摇动,还是见性在摇动呢?阿难尊者回答说:您的光明是摇动的,我能见的见分也是摇动的。但是我的本见的见性,连静止之相都没有,怎么会摇动呢?是本来不生,云何有灭呢?佛言:如是,如是。
根据古德注解上的说明,前面的“客主”跟“尘空”的道理,都是在说明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但是这当中有粗跟细的差别。因为前面的生灭法,是佛陀从手的开合当中来显现不生灭的见性,这个空跟尘是佛陀用光明来牵动阿难尊者的头左右摇动,来问他:你的见性动不动?这个困难度比较高。因为我们身心世界发展到自己的时候,会当局者迷。所以阿难尊者在自己动作当中,自己的头摇动当中,都能够知道见性不动,可见他这个体验更深刻了。因为前面手的摇动是佛陀的手摇动,那毕竟跟阿难尊者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个地方是阿难尊者自己已经产生摇动了,他都能够知道摇动当中有一个不摇动的东西,那么可见得这个悟处更深入了。所以这两个有粗细的差别。
丑三、结会责失。分二:寅一、结会。寅二、责失。
我们看丑三、结会责失。结会,就是把前面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作一个总结,一方面诃责过失。
寅一、结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先作一个总结。
这时如来普告与会的大众说:我们总结前面的——包括阿若憍陈那的自己开悟的叙说,包括佛陀跟阿难尊者表演这两段的开合摇动的道理,我们可以作一个总结。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要经常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们的心有一个变化的,从微细来说有一个摇动的心,在整个生命当中有一个来去的生命。你看,心有刹那刹那生灭;我们的生命有生老病死。第二个,不管你的生命怎么变化,不管你的心怎么生灭,我们的见性本来不生,也就本来不灭。所以,我们可以说,手有开合,头有摇动,但是见性没有所谓的舒卷,没有舒展跟曲卷之相。
古德说,这一段经文是整个大乘止观的心法。你在修大乘止观,首先你要认清消息,就是你要知道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你才能够弃生灭,守真常,生起微密的观照。禅宗说,你不能够了解你的本心的生灭跟不生灭,你没有资格住茅蓬。你连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你都搞不清楚,你根本没有办法生起圆顿止观的。这个地方是作一个总结。
寅二、责失
【第十四讲图四】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责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这里作一个责失,说凡夫虚妄相——我们以一期的生命的变化来当作我们的身心世界,以整个生灭的变化的外境来当作我所。前面身心世界是自我,这个外境是我所有,产生能所。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而从本性当中产生了能所:一个能见的身心,一个所见的外境。这个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一念的妄动。那么一念妄动以后,这个事情就出现了。“从始洎终,念念生灭”,烦恼就出来了。一个人向外攀缘以后,就会产生得失心。得到以后就起贪,得不到就起瞋。为什么会有贪瞋烦恼呢?因为你向外攀缘,落入了能所的对立就起烦恼。这念念生灭就是起惑。有了烦恼,慢慢地坚固以后,他就会造业,就会“颠倒行事”。遗失真实本性就造业了,就造作很多很多的生死的业力。由这个业力,“性心失真”,就失掉我们真如本性,就创造很多很多的变化的果报。我们面对这个果报,就把这个四大的假合当作自身相,以六尘缘影当作自心相,对一期的生命当作自我,“认物为己”,从今以后就失掉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一个大海,我们只相信一个小水泡,而不再相信整个大海,所以在整个三界当中“自取流转”。也就是说整个三界的生死,都是我们自作自受,自己攀缘外境,自己去造业,自己创造一个果报,然后把这个果报当作自我。如是地恶性循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一个禅师去参访石头希迁禅师。禅宗的人他讲话是简单扼要。他说:若相契者留,不相契者去。意思是,你跟我开示一句话,我听了相应,我就留下来;不相应我当下就走。石头禅师在石头当中打坐,他一句话都不讲,保持默然。这个禅师等了一段时间,看石头禅师都没开示,他觉得不相应,拿着包包就走。走到一半,石头禅师讲话,说:大德!这个禅师就回过头来看石头禅师。石头禅师就诃责他说:你作么回头?你为什么要回头?你知道从生至死就是为了这个吗?这个禅师当下开悟。
为什么他听到声音以后回头呢?就是我们讲阿难尊者,佛陀放一个光明,阿难尊者就往左边;又放一个光明,他往右边。就是,我们从生至死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去造作很多的业力。就是这样子嘛。从生至死就是因为这个。所以说我们要回光返照。你产生回光返照的时候,你的生死业力——我们不可能说今生断惑证真——起码可以把生死的业力降到最低。
你看你经常回光返照,后面说,你经常回光返照你的真如本性,你“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你的烦恼会淡薄,而且那个淡薄是全面性的淡薄,从根本上的出离。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把生灭心跟不生灭心——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讲出来。这个都是我们微密观照的方法。所以禅宗也说,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就是你不要用攀缘心去参。离心意识参,你要离开心意识,你才能找到你的本性。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十番显见,先讲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