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义二】

刚开始佛陀讲二十五圆通,是讲到二十五个法门都可以返妄归真,都可以把心带回家。二十五个法门是哪些呢?六根、六尘、六识,就十八界了;还有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其实这整个二十五圆通,就是你的身心世界,都可以把心带回家,每一个都是悟入大佛顶性的方便。

圆根既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

佛陀讲完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说这二十五个法门也不能全部修,要找一个契机的“圆根”——这个根特别契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机。于是找到了二十五圆通当中的耳根圆通,特别适合我们。二十五圆通——据古德的注解,有两个法门特别重要:第一个是〈耳根圆通章〉,第二个是〈念佛圆通章〉。

小主,

耳根为什么特别厉害?因为第一,我们的耳根,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你看你的眼睛只看一百二十度,你后面看不到。但是耳朵,你听声音是三百六十度,后面有人叫你,你还是听得很清楚。所以它的功能特别广大。第二,它的功能特别的坚固。你看你用眼睛看一个东西,看一个佛像,看一个小时就很累;你听声音,听一天都不会觉得累。耳根你可以不断地去用它,它不会有疲惫的感觉。所以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因为耳根功能广大,而且它的功能也特别坚固,所以用耳根。

不过这个地方的耳根圆通,它要你听声音,进一步还要回光返照。比如说现在我们大家听声音——诶,你听到一些声音。我们习惯性听到声音以后就产生感受,然后就随这个声音去流转。我们一般是向外攀缘,因为有感受的刺激产生攀缘心。但这个时候情况不同了,它是反闻闻自性:你怎么会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够听得到声音?那个能听的是谁?是谁在听声音?这个时候你开始向内去观察,就是那个心;然后再观进去,慢慢观进去;到最后——“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是找到那个闻性。我们这个佛性表现在眼睛叫见性,表现在耳朵叫闻性——见闻觉知都有它的本性。你从任何一个地方回家,都可以找到你的家。所以耳根圆通它的所缘境,就是你的清净的本性,是从听声音当中回光返照。

〈念佛圆通章〉不是这样,它的所缘境是佛号,直接忆念佛号,直接感应道交,然后悟到本性。两者不一样。这两个我们到了经文的时候再详细说明。

总而言之,它整个正行的观念,就是要你反闻闻自性。

那么它的助行呢?再看第二个,助行。

修首楞严王三昧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的。第一个,就是四种清净明诲——明诲殷勤,戒乘俱急。

这是三世诸佛很明确的教诲。我们这里讲到戒法的问题。佛陀的戒法有性戒跟遮戒。遮戒有时候是因时制宜,哪一尊佛到这个地方,他有时候有制,有时候没有制,因为环境不同、根机不同。但是杀盗淫妄四根本重戒,三世诸佛出世一定会制的。这四种明诲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是三世诸佛很明确的教诲,一定要遵守的。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守四根本重戒。这是第一个助行。

第二个,道场安立,显密互资。

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有一个道场,有一个清净的环境,要结界,而且要持咒。为什么要持咒呢?要防止鬼神障。因为我们无量劫来,有的冤亲债主刚好到鬼神界去了,这个时候你要持咒保护自己,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以整个首楞严王三昧有两个助行,第一个是持戒清净,第二个是你要诵咒来保护自己。这到经文都会说明,它的正行助行。而这两个修习之前的前方便,就是:第一个,了解你的目标在哪里、你为什么要修行?第二个,你今天所对治的是什么?是六根门头的习气。这就是整个《楞严经》讲了三卷半,所谓的返妄归真的方法。这个讲到修行。

第三段讲到“修学位次”。修行当然有它的过程。

无渐次而立渐次,能历之正助圆彰。

在修行当中有一个能历的心,就是能念的心。我们这一念心,从它不变的体性来看是没有渐次的。真如的清净法身没有所谓的前后、好坏的渐次,从本质上是没有渐次。但是从它的数量来说、从它随缘的作用来说,而安立了渐次。这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把心带回家,而每一个人对家的感觉是相同也不同,是不同也相同。这句话怎么说呢?你看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光明是一样,但是这两个数量不一样,有大小的差别。所以说,你今天把心带回家,虽然大家的所缘境都是清净的本性,都是家,但是它的数量还是有差别,所以在没有渐次当中而勉强安立渐次。这个时候你就是“正助圆彰”,正行就是正念真如,助行是持戒诵咒。

那么你所历的阶位呢?即位次而非位次,所历之转依如幻。

你所建立的过程也是一样。“即位次”,它数量的确是有位次,但是它本质没有位次,所以“转依如幻”。这个转依就是转我们的妄想、转我们的攀缘心而依止常住真心。你每一个修学,都要让你的妄想慢慢减少,知道这是妄想,然后慢慢让它减少,所谓“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转烦恼而依止真如。

关于“修学位次”,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转”字。《楞严经》在经文当中没有讲到一个“断除烦恼”,没有这句话!这是本经跟其他经典不同的地方。它认为烦恼就是真如,你不要断它,你不随它转。就是说,你知道它是烦恼,你不要跟着它转,它自己就变化了。你看着它,它自己就变化了,你不要把它消灭掉;你只要觉悟,保持觉悟就好了。所以它的重点在“心常觉照”。古人说: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就是这个道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怎么判定你的修学有没有进步?从《楞严经》的观念,就是你那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诶,你发觉你妄想减少很多,你发觉你的想法都是从内心的道理生起的,很少从外境给你刺激产生的。你出家十年的时候,你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出家二十年以后,外境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少了,你就进步了。

《楞严经》讲到五十五个阶位,都在判定你的修学进步情况——你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老是用“我喜欢做什么”,那就完了,你还是活在感觉当中,你这个人首楞严王三昧根本没有在修。你在整个修学观念当中,要经常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一定要做什么。这种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就是你这个人在走向成功,你今天能够慢慢地转妄想而成为真心。所以《楞严经》它很多枝末的东西都不讲,就是讲那个根本:生死的痛苦、烦恼的障碍,是有根本的,就是妄想——你喜欢跟着感觉走;所有的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有一个根本,就是跟着道理走,跟着“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真理而走,跟着大佛顶性而走。这里讲了很多,我们只是大概地说一下。这是“修学位次”。

分别真妄、返妄归真、修学位次,讲到这个地方,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全部讲完了,《楞严经》的修学讲完了。蕅益大师说后面这两段是多余的。为什么叫“多余”呢?后面两段当然有它的功能,就是防止我们堕入邪恶,叫“破邪显正”。因为我们今天的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妄想,你现在要把妄想逼出来的时候,妄想会产生一个反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注意。

第一个,七趣差别:

精研七趣,只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谁达空华无别体。

我们今天从妄想回到真心的时候,会有两种邪恶的情况:第一个,产生邪恶的行为;第二个,产生邪恶的思想。

邪恶的行为就是破戒。虽然前面讲到四种清净明诲,但是佛陀还是讲到七趣的差别——把六道轮回的六道当中再加一个仙道。就是你绝对不要造恶业,你看每一个业都有它相应的果报。佛陀先讲到因缘果报的差别,最后把它会归到——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是依止大佛顶性,都是没有差别的;差别只是因为有些人迷了大佛顶性跟着感觉走,有些人悟了大佛顶性跟着道理走。好像空跟华,虚空中本来没有华,但是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的感觉捏造华出来。本来没有六道轮回,那怎么有六道轮回呢?因为你跟着感觉走,因为产生感受而产生虚妄的想法,这个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然后你就去造业。就这样子。

(接上段)那么,为什么有轮回呢?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嘛,那是你自己动念头的,一动就有了。当我们找到真心,当我们回光返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做梦的时候,你看很多人怎么怎么的;“醒后空空无大千”,你醒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所以讲“空华无别体”。当然这个地方你不要产生太多的华,就是这个业力的问题,佛陀告诉我们持戒的重要。

第二个,五阴魔境。

详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

前面是告诉我们不要破戒,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不要破见——思想。你今天在回光返照你的本性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幻境,你不要被它所迷惑。它有五十种阴魔。你要小心,你要小心!这个都是妄想作根原,都是你的妄想变现出来。你妄想,你一逼它的时候,它会产生反作用力。当然这到经文部分会详细说明。所以说,整个首楞严王三昧讲完以后,佛陀又讲了业果的重要性,要我们持戒;又讲到魔境的差别,要我们保持正见,以戒、教二门来保护首楞严王三昧。这是整个《楞严经》的结构。

我们看“称叹法益”。

那么这个法门有什么好处呢?先看“法门殊胜”。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这一段蕅益大师以教、理、行——教经、理经、行经,来赞叹首楞严王三昧。

首先,从教法说,它是一代时教之精髓。佛陀一代时教,不离戒定慧三种教法,但这三种教法完全具足的,很少很少。有些偏重戒,有些偏重定,有些偏重慧。蕅益大师说,其实《首楞严王经》是整个大乘戒定慧的总合,而且它的戒定慧是相辅相成的。蕅益大师说,没有出世的妙戒,决无出世的定慧。你没有好好持戒,你绝对不可能成就定慧。但是没有出世的定慧,并失出世的妙戒。一个人没有智慧,你的戒也不会持得很清净。因为你破见以后,被天魔外道所诱惑,你迟早还是破戒。所以这个戒教二门、戒定慧三学,在本经当中是互含互摄的,相互帮助的。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大乘的戒定慧的相互的关系讲得很清楚,是整个一代时教的精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个,从理上说,“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这个讲道理,道理就是我们的心法。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心地法门。你看我们同样在拜佛,我们这一念心同样在忆念佛陀,但是功德不一样,因为你内心当中的“道”不一样。有些人的道很圆满,有些人的道是有偏差的,所以你得到的功德也有所偏差。禅宗讲心中最重要的道就是两个方向: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么本经当中,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其实这个道都一样,你要能够在因缘当中保持不变;在不变当中又随顺因缘去积功累德;积功累德当中,又能够保持不变。忏公师父讲一句话说:“依体起用,用还照体。”这个就是你无上的心法。整个成佛作祖,整个无上圆顿止观的无上心法,都在本经当中,就是你的心地法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讲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