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麟趾呈祥

杜芸卿率先开口道:“齐嗔?这名字不好吧...他可是镇北王齐麟的孩子,怎么也得起一个威风凛凛的名字吧...比如:齐骁朔、齐镇霆,再不济齐峥也行啊,为什么非要叫齐嗔呢?”

海楼恭敬有礼地朝杜芸卿一拜,“杜盟主应是饱读诗书之人,所起名字无不契合“镇北王”的威仪,且有裂石穿云之势。着实费心了。”

柳霖霖缓缓看向海楼,道:“海楼姑娘,你素有移动书库、书海之称,可有什么高见?”

海楼轻轻放下手中药膳,又朝柳霖霖一拜,说道:“就叫齐嗔。世人只将“贪嗔痴”视为三毒,弃之、厌之,却不知人人难逃“贪嗔痴”,而“贪嗔痴”亦是人生想要破局的要点。”

“王妃能为小世子起名为:齐嗔,想必也是想让小世子勘破其中因果,以名讳鞭策小世子不可执念太深。齐骁朔、齐镇霆也好,还是齐峥也罢,这些名字虽极好,却也容易使人忘乎所以、狂妄自大。齐嗔之名虽普通,却能时刻警醒于人,每被他人提及名讳时,便就有可能消退戾气和猖狂,使人深思一番当下的所作所为。”

“王妃不假思索能够道出“齐嗔”此名,可谓是良苦用心,对小世子期望甚高呀。”

沈安若,勉强一笑,“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和齐麟在北疆时,他与我讲个一个故事,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故事...他也再三强调,往往最开始支持君王的百姓,恰又是最后反对君王的同一批百姓。”

“我倒不想我的孩子能有多大建树,对于那些气势恢宏、寓意美好的名字我也不怎么钟爱,只想我的孩子去贪去痴,偶尔生出着嗔念便好。”

她顿了顿,接着说:“很多时候,我们总要更贴近现实些,没有人可以全无执念,“贪嗔痴”也是所有人无法避免的,诗词中偶有“娇嗔”“含笑嗔”等柔化用法,如欧阳修《南歌子》中写道“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其中“笑问”实为娇嗔,少女借问字打断刺绣,将嗔怪转化为调情的智慧。再比如,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中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徒要”二字表面嗔怪丈夫可能偏爱鲜花,实则暗藏争艳心机。”

“还有,关汉卿的《一半儿·题情》“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通过“骂”与“转身”的肢体语言,将市井女子的娇嗔演绎成爱情攻防战,末句“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更道破嗔怒背后的期待心理。李清照《点绛唇》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也是指欲拒还迎的嗔态。”

“所以,只要我们细品诗词中的意味,就不难发现凡是生动、使人爱不释手的句子无不掺杂着“贪嗔痴”,如此说来“贪嗔痴”也并非佛教所说的“三毒”,实乃人间乐趣。”

“我没有神佛的冷酷,亦没有鬼怪的无情。我知我是人,作为人就断然无法无牵无挂;我不会因为佛曰“贪嗔痴”乃三毒也,就将其拒之门外,只因我也无法杜绝。凡事终要去经历,过程中自会流露出“贪嗔痴”的执念,唯有执念使人深恶痛绝,方可知晓何为“贪嗔痴”,亦能懂得如何摒弃。”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我们摒弃掉“贪嗔痴”后,便也再无乐趣。佛家的四大皆空,我等凡人终是做不到,有些所谓的至高境界,听听也便是了,万不可将自己与圣人作比较。”

“我自知我儿活在红尘中,必要经历“贪嗔痴”,所以,以“嗔”字时时提醒,不过是想少让他受些无妄之伤...”

众人听后无言,怕也是沈安若解释得实在太好,也太接地气。

然而,海楼经过一番沉寂,还是缓慢说道:“不如就叫小世子“齐琛”吧,“琛”为珍宝之意,在《诗经·鲁颂》中有提过“来献其琛”,用在我们小世子身上也喻意身份贵重,如北境瑰宝。其音同“嗔”,但字义升华,契合王族贵气。”

这话,她必须要说,若不讲恐怕沈安若还真要以“齐嗔”两字作为小世子的名讳,可“嗔”字却总能使人联想到“瞋目”“瞋恚”的神态,一旦用于小世子身上也隐喻着“暴戾”。

再者,“嗔”字包含“口”和“真”,口舌之争与执念之态过显,也缺乏王族名字应有的端方持重。

当然,她也只是努力争取,最后能否采用“齐琛”的名字,还是要由沈安若做主。

所以,她也微皱起了柳眉,脸颚也渐渐低垂着...

“那就叫“齐琛”吧,“琛”和“嗔”同音倒也能时刻提醒着这孩子少些忿怒怨恨。”沈安若好似察觉到了海楼的微妙表情,她竟爽朗答应,没再反驳,“那以后...还请琛儿的各位干娘们多多照拂咯...”

屋外,檐角鎏金风铃轻颤的刹那,一浪接一浪的笑语如春泉般漫过镇北王府九进朱阁。

缕缕阳光轻拂着沈安若的额发,她调皮地沾上一抹朱砂,用指肚点在了小世子齐琛的眉心,这也预示着母子平安,正式闯过了那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