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守城之论

大明危局 老文说 2348 字 2个月前

于谦连忙正色道:“愿闻其详。”蒙禹继续说道:“吐蕃如此长途奔袭之下,必然不可能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兵士随身携带的干粮顶多够吃三天,若是长安久攻不下,断粮之后便只能在周边劫掠搜刮,可十万大军的粮食消耗何等之巨,又是隆冬时节,轻装奔袭的吐蕃缺少御寒之物,数日攻不下便会士气低落,所以只要长安能坚守十日,吐蕃必退。”

于谦深以为然的点点头道:“那该如何守过这十日呢?毕竟只有五千守军,偌大的长安城根本看顾不过来。”蒙禹循循善诱的问道:“于大人可曾想过,已经经历过沦陷之苦的长安百姓,若是再度面临沦陷之时,只有有人登高一呼再有序组织,那这些百姓会不会为了保护家人走上城头拼命的?”

于谦恍然大悟的说道:“对啊,还有百姓啊,那数万后来被吐蕃劫走的青壮百姓若是动员得当便是数万守军啊,有这数万为家人而战的百姓,何愁守过十天,皆是各路勤王大军赶到,说不得还能将吐蕃军围歼于城下的。”

蒙禹点点头道:“所以,守城战的关键便在于当权者的决心和战心,百姓看到皇帝陛下都有如此决心和战心,自然也就会激发出誓死守城的决心和战心,而像唐代宗那般只为自保弃城而走,那百姓自然也就再无战心任人宰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谦兴奋的点点头道:“多谢先生解惑,学生懂了,守城者,不管兵士多寡,必先明其志,坚其心,立其行,如此才能上下一心,百姓也才愿意同仇敌忾拼死一搏,否则,即便是兵精粮足也未必可守。”

蒙禹赞许道:“于大人果然是大才,如此便有了守城的基础,可真要守住十天,光靠一腔热血和勇气是不够的,还有诸多要素,比如如何分配人手,如何安排守城器械,如何统一调度安排人员和粮食物资,如何用好作为主力的守军以为奇兵,等等等等,可谓千头万绪,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于谦一时思绪翻飞,不由的感慨道:“如此想来,学生这二十年的书算是白读了,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如今看来,学生饱读的圣贤书事到临头还真是毫无用处,反正是师长们不允许我们看的杂书闲书反而多有所用。”

蒙禹无奈的笑笑道:“也幸得我是自幼孤苦无依,也无钱去上私塾,否则我当也是埋头熟读四书五经,无缘去碰那些杂书闲书的。”于谦欣然道:“先生何不自成一家,以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为宗旨,开宗立派广授门徒?”

蒙禹微微一怔,继而点点头道:“我也想过,待得助殿下成功后便回到南京栖霞山着书立说,于大人所说之事,倒也不是不可以。”于谦兴奋的说道:“哎呀呀,那太好了,先生若是开馆收徒,学生一定将亲族子弟全都送去,我若有子嗣也定然要送去先生门下。”

蒙禹还未及回答,却见门禁匆匆进来禀报道:“蒙先生,内阁大臣杨士奇登门求见。”蒙禹笑笑道:“杨阁老终于是来了。”于谦正在兴头上,也连忙抱拳道:“那学生就先告退了,正好将刚才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

于谦说罢便兴冲冲的转身写作去了,也就是这一刻开始,于谦心中就无数次的设想过大明京师万一面临外族兵临城下该如何应对,也就是有了这二十年的反复推演,也才有了那艰苦卓绝的胜战。

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论,也让日后的某位圣人有了开宗立派的方向,可这一切却都与蒙禹再没有半分关系,甚至蒙禹的名字都成了禁忌被彻底删除,这也许就是天意使然吧。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本文为长篇历史小说《大明危局》第五卷“大明危局前传”章节,如果觉得还不错,敬请点击下方书名加入书架订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