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开发《狂野飙车》而不是《极品飞车》,理由自然是为了把《极品飞车》留到PC上,区分出手游和PC端游戏的差距。
《极品飞车》虽说也有手游的版本,但既然有多个选择,也不用逮着一个IP去做。
《狂野飙车》的历史能一直追溯到功能机时代,彼时诺基亚统治着手机市场,并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游戏手机N-Gage,由于当时N-Gage的优秀性能,能实现在手机上的3D画面,因此《狂野飙车》也成为开发商Gameloft的第一款3D游戏。
《狂野飙车》并不是传统的赛车模拟游戏,用专业性和赛道圈速来实现玩家在游戏内获取成就感。
游戏的核心玩法在于通过撞击和躲避警察的追击来获得在游戏内的分数,地图也并非传统的赛道形式地图,而是把赛道搬到了日常的街道中,让玩家有一种地下车手街头飙车的快感。
王皓的计划是把游戏的1~3作融合成为一作,至于为什么不把一到九代的优点全部集中于一作,一方面是不想让后续出的赛车类游戏受到影响,毕竟第一作做的太好会让后续的续作难以出现,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样会舍弃掉游戏成长路线中的闪光点。
好的东西必须要靠差的东西衬托,哪怕是王皓集中了《狂野飙车》系列作中被人褒奖的所有优点,但对于从未接触过该系列,甚至没有接触过类似玩法的蓝星玩家们而言,他们依旧能从鸡蛋里挑骨头,把相对不够好的优点视作缺点。
在《狂野飙车1》中,游戏还只有较为简单的核心玩法,地图中也没有出现离谱的道具。
话虽如此,游戏中依旧出现了一些能让玩家做出“特技”的助力,也算是为今后离谱道具的出现奠定一个雏形。
而在《狂野飙车2》中,游戏虽然加入了新的模式和摩托车载具,但总体对于一代的提升并不高,唯一受到好评的就只有当时找来的性感女团代言。
到了《狂野飙车3》,当初只是代言游戏的性感女团摇身一变成为了游戏中的赛车女郎,新引进的赛车女郎系统为地下赛事的玩法锦上添花,不同的赛车女郎还会为比赛带来不同的加成,同时还会在游戏的过程中化身现场记者解说玩家的车技。
做个总结就是,一代玩法相对简单不够完善,二代提升较小等于没有,三代查漏补缺稳固系列。
到了四代开始,那已经是智能机的时代,也会成为地球游戏出品的《狂野飙车2》借鉴的对象。
在画面方面,王皓肯定是要把游戏做成3D画面,同时在车辆方面都会找到对应的汽车公司商谈授权。
这个授权不会影响游戏的开发,不像是动捕数据需要一个个套脸模,套参数,汽车的形象王皓直接就能做出来,参数也直接就能靠网上的数据还原,要授权完全是为了避免侵权问题。
由于游戏开发的年代背景不同,如今已经是新能源车的天下,但王皓不准备在第一作中加入新能源汽车,而是选择只加入传统的性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