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七年,在汴京户部努力干活的蔡居厚蔡侍郎,突然听到一则传闻——官家有意要将他外放至青州担任知州!
这消息一传到蔡侍郎的耳里,便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把蔡侍郎的心砸得怦怦直跳。在寻常人的眼中,能从京官外放出去成为一方的诸侯,那可是无数人心心念念、梦寐以求的事。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试想一下,那么大一块地盘,生杀予夺的的大权全部在自己手里,喊人做着他绝对不敢站着,想着并能做的事自然是多不胜数。
在赵大打下江山之前,李唐后期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们,只要不去长安,那日子,绝对比长安城的李氏宗室过得更为自在如意。
换个相对文雅点的话来说,也可以说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但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能高高在上,肆意可为。
不过,诸侯有诸侯的快意,京官也有京官的滋味。赵老大一顿棍棒耍下来之后,在蔡侍郎的眼里,如今这所谓的知州可远远比不上在京城当一个安安稳稳的京官来得舒坦。
在汴京城当京官,虽说有时也要夹着尾巴做人,但逢年过节之际,来自地方上的各路诸侯们,又有谁敢不敬献上些许降温费与烤火费呢?
所谓“阎王好过,小鬼难缠”,这些东西小是小,却大意不得。自己在京城里待了这么久,这里面的道道是清楚的很,再说,自己现在这个位置,呵呵,懂得人都懂。
所以,在蔡侍郎听到这个传闻之后,就别提心里有多别扭了。即便是后世,像这一类的职务变动,都会有人专程的和当事人谈谈,了解下思想动态或者是其他想法。
在以德治国的时候,这样的程序更不会少。所以,在蔡侍郎几度向上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没人搭理他之后,就不用提蔡侍郎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了。
于是,等到朝堂上快要正式宣布蔡侍郎的职务任免的时候,这位老兄终于忍不住了,主动寻了上去,递上了自己的折子。
“官家啊!承蒙官家重视,可是微臣如今年岁渐长,身子骨也越发不如从前那般硬朗了。近些日子以来更是常常感到诸多不适,只怕是难以担当此等重任呐!还望官家能够体谅微臣的难处,另寻贤能之士接替此职吧。”
消息传到赵佶耳朵里以后,怎么?老同志叫苦在?也不管蔡侍郎是真病假病,先把太医叫过去给蔡侍郎看看,自己心里也好有个底。
等到太医把看到的情况回来和赵佶一说。赵佶心里也大概有数了,一道圣旨就直接进了蔡家。
这蔡侍郎也是硬气,我都向你们表达我的意见了,你们还硬要把络子往我嘴巴上套,那老子也只有撂挑子不干了。
听完赵佶的旨意以后,蔡侍郎硬生生地把宣旨的使者晾在那里,“烦请天使回禀官家,微臣如今身患重病,实在无力承担此项重任啊。恳请官家开恩,允许微臣回到老家安心调养身体。”
见蔡侍郎不肯接旨,使者也是急了,连忙苦口婆心地劝说起来。可是任凭他如何费尽口舌,蔡侍郎始终不为所动,执意不肯接旨。无奈之下,使者只能无功而返,如实地将此事禀报给了赵佶。
好在赵大在汴京登基以后,把“刑不上大夫”看得很重,赵大的后辈把这条律令也贯彻得坚决。被蔡侍郎拒绝后,赵佶心里自然也是非常憋屈,然后就顺水推舟,“好吧,好吧,朕同意你回老家休养。”
本来是想着能以退为进留在京城,哪知道赵佶这么大手一挥,反而弄得蔡侍郎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在汴京城里逗留上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没有寻到拐弯的机会,蔡侍郎只得怏怏作罢,带着家小慢悠悠的往老家走。
从汴京城一路往南边走,蔡侍郎的心情着实难以平复,内心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毕竟,他已习惯了京城的繁华喧嚣以及官场的风云变幻,如今骤然离开,难免会感到诸多不适。
此情此景,倒颇似后世所调侃的那般:某些刚退休之人,由于心理落差巨大,儿女们为博其欢心,特意将家中的餐厅改名为会议室,以此来慰藉其失落的心绪和心理需求。
走到金陵以后,谁也没有想到,一直以来身体还算硬朗的蔡侍郎竟突然病倒了。经过一番诊断,发现竟是疽发于背!
“疽发于背”这玩意儿,在国人的历史上可谓是声名远扬。
范增因遭霸王项羽冷落,心灰意冷之下踏上归程,然而就在途中不幸疽发于背,最终含恨离世。赵九哥只想偏安江东,致使宗泽气恨难平,背疽发作,连呼三声“过河”壮志未酬之遗憾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