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眼泪洒在山上的竹子上,就形成了美丽的斑纹,人们把这种竹子叫做‘斑竹’。
再看这句‘岘首碑前洒几多’,这里也有典故,出自《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那么这个羊祜是谁呢?他去世了,大家为什么这么悲伤呢?其实这里写的是对德才兼备者的那种爱戴。
羊祜是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蔡文姬的外甥,他施仁政,所以百姓很爱戴他。
在他去世以后,每年都会去他的坟墓那里祭拜他,看到他的墓碑就痛哭不止。
这个典故表达的是德高望众者去世之后,人们的那种悲伤。
‘人去紫台秋入塞’,李商隐的这句诗也是典故,说的是昭君远嫁塞外,永离故国的哀伤。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这是去国离乡,骨肉分离的悲痛。
‘兵残楚帐夜闻歌’,说的是楚汉相争时项羽的悲情故事。
他当时被围困在垓下,周围想起了四面楚歌,他和他的军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最后他带领八百人逃到乌江,在乌江自刎、丢了性命。
这是失败者的悲哀,更是英雄末路的悲歌,让人唏嘘。
可是在李商隐这首诗里,其实重点还是在最后一句:‘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刚才说的那些事情的确已经很悲伤了。
可是在李商隐看来呢,最悲哀的还是在清晨时分,来灞桥边看到的一幕。
他看到的是青袍寒士一大早,早早的来到这里陪着笑脸,去迎送达官贵人的场景。
我想李商隐写的这句诗,是一种地位卑微者的悲哀,也可以看做地位不高的人,有时候不得不放下自尊的那种悲哀。
这是李商隐自己的痛苦,也是和他一样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都会有的痛苦。
李商隐是个卑官,经常需要迎送贵客等等,人在社会、地位卑微。
作为一个男子,见人总是需要笑脸相迎,低声下气。然而还是处处不得志,处处遭遇冷遇,被排斥。
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只有一句话好形容,那就是‘打落牙齿和血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