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4690 字 26天前

我们可以有行为上的过失,但是你不能把行为转成根本,你不能有根本上的差错。根本上的差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往下看你就会知道了。

好,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预记末法。

预记末法: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陀预言在末法时代(因为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正气比较强,正法的势力强大),到末法时代有一个问题,“魔强法弱”,就是邪知邪见的人特别多。那么每一个人,都释放他自己修行的理念,所以让很多人就没办法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魔强法弱,正好给这些魔子魔孙提供活动范围的一种气氛,所以他就广行贪婬,来当作修行上的引导。他认为婬欲对他不但不障碍,还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一种帮助跟引导,使令很多人堕入这种邪知邪见的坑洞当中,而失去了菩提道路。也就是说这个人本来前面善根栽培得好好的,他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但是受到这个恶知识的误导以后,他的跑道改变了,他从菩提的道路走上了魔道,失掉他的根本,这个是受到邪知邪见的误导。

我们看下一段。

诸佛教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婬,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佛陀说,修行先断心婬,也就是说我们即便身为一个在家居士,我们很多正婬的行为不可避免,但起码你内心要非常健全,我们对婬欲的行为有增上的惭愧心,以调伏力、引导力来面对自己的心态,这样至少我们的善根没坏。善根没坏,我们也只是一种行为上的过失,我们菩提善根没有坏,至少你根本守住了,这是第一个决定清净明诲,这个是成就清净功德的一种明确的教诲。

好,为什么当我们错误行为出现的时候,要守住自己内心的根本,要有增上心、惭愧心,这个理由在哪里呢?佛陀就解释了,就说因为你要守住你的菩提的根本,这个是关键!

这以下有三段,我们一次把它念完。

菩提之本:是故阿难,若不断婬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好,佛陀告诉阿难说,假设我们不能够断除婬欲的这种放纵,即便你能够很努力地修习,专注地念佛禅定,但是你的根本上是认定了婬欲是功德想,那么这个时候就像你用砂去煮饭,你经过百千劫只叫热砂。就是说你虽然做很多加行,你每天拜很多佛,持很多的咒,但是你的根本已经偏差了,你已经不是米,你变成一种砂,当然不可能煮成饭了,因为你根本已经错误了,你的发心错误了。所以你用这种放纵的心态来面对婬欲,你“纵得妙悟,皆是婬根”,你的菩提根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婬欲的根,最后的结果轮转三涂,必不能出!也就是说你可能先到魔道里面,享受你今生修习的善业,但是福报享尽以后就直堕三涂了。你既然不是走到一个菩提涅槃的跑道,你就不可能成就菩提涅槃的结果,因为你已经走上一种魔的跑道了。

最后结论: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当然我们可能在家居士不能断到行为上的偏差,至少内心上的增上惭愧还是要守住的,就是至少你根本这一块要守住。“乃至于到最后,断性亦无。”断性亦无这境界很高了,就是空正见了,站在本来没有婬欲的角度来调伏婬欲心,就没有这个能所的对立了。你本来就没有婬欲心,婬欲心是后来因缘的一念妄动才有的,它也是一个因缘的假相而已,这样子才能够守在菩提道路当中。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判决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段佛陀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说:如果照我所说的——这个是佛陀所宣说的正法;反过来就是魔王的邪知邪见了。这句话,佛陀讲得是相当的清楚,一点都没有模糊讨论的空间。

这个地方是说什么事呢?就说当我们很正确地发了菩提心,发了出离心,走在菩提道当中,不是说我们就成就了,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一个带业修行的凡夫,所以我们可能会有一些行为上的过失,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关键是什么呢?你不能把行为的过失提升到思想根本的过失,关键在这里!你不能把一种错误的行为,演变成无惭无愧,而且把它当作你生命的目标来追求,当作功德想,不可以!

佛法允许你有枝末的过失,但是不允许你有根本上的过失!因为你根本的过失,弄得你连善根都没有了,你基本上已经不是走在菩提的跑道上,你走在魔道上了。

佛陀在经典中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一个米仓,这个米仓的旁边住了一只老鼠。老鼠利用晚上的时候,就跑到米仓里面去吃这个米,吃了以后,牠就从米仓里面爬出来,白天就做一些牠的其他的活动,到了晚上就跑到米仓吃大米。一天天过去以后,这老鼠就打了一个妄想,牠说我晚上爬到米仓来吃这个米,很费事,干脆我就住在米仓得了,住在米仓我要吃就吃,也不要爬来爬去了。牠想这个主意不错,牠就干脆不住这个洞里面了,就住在米仓,一醒过来就可以吃,但是这个时候慢慢吃慢慢吃,欸,等到吃得差不多的时候,牠发觉这个米在往下降,吃到最后牠爬不出来了,因为这个米肯定越吃越少,牠已经没有能力爬出米缸之外了,所以最后就死在米缸当中。

佛陀讲这个故事是说什么事呢?作为一个聪明的老鼠,牠为什么失去了这种警觉性?老鼠吃米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能住在米缸,关键在这儿!你没有住在米缸,你偶尔来吃吃,你会保持一种警觉性,你住在米缸,你所有的警觉性都没有了。当我们的错误行为出现的时候,有些人是还有救的,有些人是没有救的,就是说你错误的行为出来的时候,你一点自我反省的能力都没有,你是完全地堕落,完全地放纵,你这个行为就没有救了,因为你伤到根本了,根本成婬!

问题的严重性不在于你行为本身,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你自己自甘堕落,放弃了努力,你不想改变,这个是《楞严经》比较在乎的。所以这个老鼠牠如果偶尔去吃吃米,牠一定会很快发觉,牠不能再下去了,再下去牠就爬不出来了,牠一定换另外一个米缸吃的。它这个地方所要说的是什么事呢?就是说我们不可能马上让自己的身口意完全清净,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有些人他虽然有一些身口的过失,但是临终还是可以往生?他生死业力的势力还是薄弱的,因为他的心态非常健康,他的善根没有失掉,他的增上心、惭愧心,还是产生一定的作用。有些人错误的行为一发生的时候,他娑婆世界就离不开了。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下。因为你的根本错了,米都已经变成砂了,你怎么可能要求砂煮成饭呢?你根本已经错了。所以佛法很重视顺从,我们做不到佛的境界,但是起码我绝不放弃!我顺从佛道,顺从弥陀。这个“顺从”两个字,从一个凡夫的菩萨来讲是最关键,就是我绝不放弃!你不能说连对诸佛的功德一点顺从都没有,你完全顺从你的颠倒妄想,那就完了!你根本上就错误了,你就不可能往生了!因为你那个本质已经出差错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楞严经》说,有些人他的行为不会障碍他的圣道,有些人的行为障碍圣道,关键是他的根本有没有处理好,关键是在这里!

好,我们看第二条戒,杀戒。那么生死业力第一个就是我们对于婬欲的心,应该有增上惭愧心。第二个就是这个瞋心。

好,我们中间休息十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