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
风冷。
这是一座孤立于荒野的旧亭,其年代之久远已可追溯至前朝末年。
由于此亭与京城相距十里,便因此得了一个“十里望亭”的名号。
十里望亭位处偏荒之地,平日少有人至,所以它已与这深夜的冷风相伴了数百年之久。
直到今夜,浩浩荡荡的一伙人打破了此间的寂静,也将这貌不惊人的老旧小亭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迹——因为这是大魏第十二位皇帝李建元的登基之地。
摇曳的火光下,李建元的脸色也跟着忽明忽暗。
看着手心里的传国玉玺,他只觉得此物竟是重的惊人,仿佛有万里河山那般沉重。
摊在他面前的还有一道圣旨,那正是先帝李雪庭此生下达的最后一道圣旨。
就在半个时辰前,邵鸣谦带领众人退至此处,再三确定后方没有匈奴追兵之后,决定在此稍作歇息。
其实“白袍军”与边军都有长途行军的经验,邵鸣谦就是要他们再赶三个时辰的路也没人会皱一下眉头——可是他们这些军人虽吃得了这些苦,李建元与李建宇这两位养尊处优的皇子又哪里吃得消?
是以,邵鸣谦只好暂停赶路,同时派出斥候打探四方消息。
未曾想,邹京却趁着此时拿出了李雪庭的遗旨,当众宣读……
在这风雨飘摇、山河动荡之际受命于天,李建元也算是古往今来第一人,更滑稽的是他登基的地点居然是在这荒凉的古亭里——若是让逃难的百姓看到这一幕,怕是真要悲呼朝廷重振山河无望了。
“陛下……”
邹京的轻呼将李建元从沉思中唤醒,随即便是自嘲般的一笑。
陛下。
李建元曾做梦都想听到别人如此称呼他,可是当他今日真的听到这两个字时,只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对匈奴的恐惧、对大单于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惧。
李建元苦笑一声,道:“邹公公有何事要奏?”
邹京低声道:“大将军方才又派人过来,说此地距离京城不过十里,非久留之地……”
李建元叹了口气,悲声道:“你让他回去告诉大将军,容我……容朕再歇息一会儿。”
“是……”
邹京也在心里哀叹一声,正要转身传言,又听李建元问道:“对了……那位夏先生还有大将军帐下的傅潇何在?”
邹京道:“启禀陛下,这二人拼杀了一路,早已伤疲交加,此刻正与白袍军一道休息。”
李建元站起身,在亭中走了数步,凝声道:“传朕口谕……傅潇与夏逸护驾有功,往日罪行从此不咎……待朕重振社稷之时,再另行……罢了,你先如此与他们说吧。”
他实在不敢做出什么许诺——说什么重振山河,他哪里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大单于的对手?
邹京见他如此模样,心中更是哀绝——他是看着李建元长大的,所以他十分清楚李建元或许能成为一代仁君,却绝非可以终结乱世的枭雄。
邹京俯身恭行一礼,便带着新晋圣上的口谕去了。
傅潇听闻此谕时,真是惊喜交加,当即俯首叩谢天恩。
一旁的夏逸却是背倚一树,自顾自喝着酒,好像李建元赞誉的根本不是他一般,也好像完全没看到傅潇在给他使眼色。
邹京不免感到尴尬,可一想到此人今日确实居功至伟,便也懒得在这个时候内斗,只得带着一肚子闷气回去复命。
“你啊……”
送走邹京之后,傅潇指着夏逸连连摇头,“多年未见,还是这副吊儿郎当的模样,一点也未变!”
“哦?”
夏逸似笑非笑道:“多年未见,你倒是唯一一个说我未变的人。”
傅潇忽然说不出话了——他当然看出夏逸变了,而且几乎变成了一个他不认识的人。
在他听过夏逸这些年的经历后,他只庆幸自己这位师弟还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那颗本心——相比较之下,他甚至觉得自己居然比夏逸幸福。
当夏逸说出闲云居士与徐舒舒的结局时,傅潇呆立当场,似已变作一个失了魂魄的木偶。
一晃多年,他不是没有想过最坏的结果,可是当他亲耳听到这血淋淋的事实时,他还是无法接受。
他过了很久才一跤跌坐在地上,任由眼泪洗刷自己绝望的脸庞。
他也因此更感愧疚——对夏逸的愧疚。
这些年里,他大半的时间都不记得自己的过往,直到半年前才想起一切,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对未来抱有期望——期望着能重返中原,期望着与妻女重逢。
可夏逸的期望已在当年尽数粉碎。
傅潇无法想象夏逸当年亲手埋葬闲云居士与徐舒舒时,到底是怎样的心情——他是不是就如此时的我一样绝望?他是不是已将这样的情感在心里压了五年?
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