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有了进入陪都圈子的入口,关于军武走私一事依旧是一团迷雾。
利益涉及者有谁?他们又将军武流向了谁?周泠鹤的同僚廖璇真如荀郦相信的那样对此毫不知情吗?与司礼监相关的金陵织造局在此扮演了什么角色?柳段荣又对这些事是什么样的态度?军武是从陪都兵部流出,是柳段荣的意思还是有人擅作主张?
最重要的是,弓弩对于普通人杀伤力强,对于军队却不算什么有效武器,而与京城军器局地位相当的陪都军器局中制造的火器一旦也进入了走私渠道,那才是真正震动朝野的大事。
火器这种门槛低的武器,足以让一个普通步兵瞬间拥有远超弓箭手的杀伤力,对于盔甲水平还停留在锁子甲等防范传统冷兵器的甲胄视若无物。
朱挽宁从离开杭州就在思索,如今到了陪都,也有了大致的主意。
【水贼和漕帮关系紧密,既然能从水贼手里缴获赃物,沿着河岸查,顺藤摸瓜,总能找到走私的流向。】
漕帮负责内陆水上的转运,和黎朝的水师部队不打照面,多数时候地方税收从运河转运入京时官府与漕帮都是合作关系。然而还是那句老话,视死如假寐者,虽伏欧刃者相踵,终不悔也。
盐业被官府牢牢把控,沿海地区制盐场轻轻松松得上千吨海盐,卖入百姓的餐桌提价数倍不止,中间赚个打了折的差价,就够无数人吃喝不愁了。
漕帮要做私盐生意,自然有和官府抗衡的势力。不过这种跟朝廷对着干的踩钢丝行为尤其需要一个聪明的决策者,ta需要巧妙地将漕帮敛财的度控制在既能够发展自身、吃饱喝足,又能避开官员们的红眼,免得被人抓住小辫子一道命令当水贼给剿了。
还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不要当了一方土皇帝就无法无天,朝廷放纵你只是一时的制衡,若分不清大小王自以为无法无天,朝廷自然会教你做人。运气好的成了某位少年奸商扬名的垫脚石,运气不好的直接被中央派兵平了。
当然,这都是从上往下居高临下地评价时的看法,事实上民智未开时代漕帮也不过是一些小聪明,胆子大,水性好的百姓而已。
洪兴旺被抓之后朱挽宁并没有审讯的兴趣,毕竟臭名昭着的诏狱管理者就随行跟着。
事实上司徒跃然虽然落后一步和郭铣同行,朱挽宁走之前却交给他另一项任务:把锦衣卫拆成小队混入当地驻军中,撺掇他们去各地传闻有水贼、山贼的地方剿匪。
抓得多了,自然就能确定走私的去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