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气氛显得有些怪异。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仿佛胜利已然在握。杨国忠则站在一旁,脸上始终挂着那谄媚的笑容,时不时还点头哈腰地应和着李隆基的话语,嘴里说道:“陛下圣明,那等叛军不过是一时侥幸得胜,有勤王军赶来,再加上崔将军坚守,定能让他们铩羽而归,陛下大可放心呐。”
韦见素终于忍不住了,清了清嗓子,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并非如此简单呐。此次潼关之战,我军伤亡惨重,那可是八万余将士的性命啊,防线已然崩溃,士气更是低落至谷底,即便有勤王军赶来,可这一时半会儿也难以恢复元气,还望陛下能重新思量一番,切不可掉以轻心呐。”说这话时,韦见素眉头紧皱,一脸忧色,目光诚恳地望着李隆基。
李隆基听了这话,微微一皱眉,脸上闪过一丝不悦,眼神中透着几分不满,看向韦见素道:“韦爱卿这是何意?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朕的大唐雄师,岂会因这一场小败就一蹶不振?朕既已下令,那崔光远自会守住潼关,勤王军一到,定能扭转乾坤,爱卿不必再多言了。”
韦见素心中一急,额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再次拱手,言辞恳切道:“陛下,古往今来,多少战事皆是因轻敌而致大败啊。那潼关如今就如同那破败的篱笆,哪里还经得起叛军再攻,若不即刻想出万全之策,加紧补救,怕是后果不堪设想呐。还望陛下能听臣一言,速派能臣良将前去协助崔将军,整肃军队,加固防线,方为上策呀。”
杨国忠一听,心里暗恨韦见素这不知趣的,竟敢这般“危言耸听”,当下脸色一沉,阴阳怪气道:“韦大人这话说得未免太过悲观了吧,陛下既有安排,那自然是考虑周全的,大人这般说,莫不是质疑陛下的决断不成?”说着,还斜睨了韦见素一眼,眼中满是警告之意。
韦见素心中叫苦不迭,暗自腹诽杨国忠这等只知迎合却不顾大局之人,可又不好当面反驳,只得再次向李隆基躬身道:“陛下,臣绝无此意,只是心系我大唐安危,心急如焚呐,还望陛下明鉴。”
李隆基却摆了摆手,不耐烦道:“好了好了,朕心意已决,韦爱卿莫要再在此事上纠缠了,且退下吧。”说罢,便不再看韦见素,似是在心里已然将这潼关之事定下了结局。
韦见素无奈地叹了口气,缓缓退下,走出朝堂,望着那朱红的宫门,心中满是忧虑,暗自想道:“如此下去,大唐这锦绣江山,怕是要陷入无尽的风雨之中了,可我却无能为力,唉,这可如何是好啊。”此时,宫外的风吹得宫墙边的树木沙沙作响,似是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危机而叹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