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什么判定原剧情中阿晴没死,依旧得回顾刚才那段对话。
作为阿敖的未婚妻,和阿敖兄弟相称的张崇邦想来也见过阿晴,就算他没见过,像阿敖这种警队里的风云人物,别说彼时阿晴的身份是一名辅警,就算不是,只是一名圈外人,警队里也不可能一个人都没见过。
问题来了,如果阿晴真的死了,那张崇邦就不会问阿敖,有没有见过阿晴了?而是会问,你知不知道阿晴死了?
像阿敖这种自带话题的前同事,他的前未婚妻要是真的出意外死了,不论她的身份是不是警察,作为一名刑警,张崇邦都没有理由不知道,就算他不想知道,这种八卦也会传进他的耳中。
香江就那么大,要论这种八卦,恐怕哪都不如警队来的灵通。
可既然没有,那张崇邦自然不能那么问。
不过这也并不影响他对阿敖的试探,或者说这就是他对阿敖的试探!
须知,他们见面的背景发生在王焜案之后,这件案子,香江警队付出了足足八名警察死亡的代价,包括一名警司!受伤的警察更是多达二十余名!
这简直是一件惊天大案、要案!
张崇邦深知阿敖有仇必报的性格,如果阿敖想报仇,阿晴绝对难逃一劫,他不需要阿敖亲口去承认什么,只要他说一句见了,就完全可以锁定阿敖存在重大的作案嫌疑。
这并不奇怪,见一个背叛了自己的女人,见了干吗?
难不成叙旧吗?
张崇邦既然能这么问,大概率这个时候他已经发现阿晴的异常了,但没人报警,他自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作为佐证,这才会选择试探的方式。
但可以肯定的是阿晴应该并没有死亡,要知道,这个时候阿敖的复仇才刚刚开始,如果他一早就杀死了阿晴,很难保证警方不会发现线索,将拥有重大作案动机的他提前锁定,这对他开展后续计划绝对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原剧情中,阿晴就算是死,那至少也要等到阿敖复仇计划收尾之后!
不过张崇邦也并不关心阿晴的死活,提到她无非也就是抛转引玉。
所以原剧情中,在没有问出个所以然后,他又接着试探阿敖道:“你知不知道王焜死了?”
是的,至始至终,他的目的都是王焜案,因为只有这样大案、重案和要案被他攻破了,他才是大功一件,就算上面再不待见他,也要论功行赏,否则难堵悠悠之口。
这也是为什么他得罪上面后,上面对他最直接的报复就是取消他的行动,很简单,参加不了行动,自然无法立功,也甭谈什么提拔了。
可是在关系到前途命运的王焜案上,张崇邦并不妥协,所以他打出为同事报仇的旗号,占据大义名分,公然违抗上级命令!
当然,早就领教过他腹黑的阿敖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直接矢口否认。
江浩然一路思考着,从原剧情中阿晴是否死亡,再到张崇邦的人性分析,联想到了大量细节,经历过唐探二世界后,他早就无比明确一件事情,剧情永远都只能用来参考,而绝不可以将它用来对标现实。
只因电影拍摄受限于剧本、环境、经费、道具包括导演水平以及演员演技等诸多因素,本就难以还原一个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尤其是电影时间还遭到严重压缩,被缩减至两三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以内。
这就更加难以充分展现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导致观众在观影时只能管中窥豹,或是以蠡测海,造成的结果要么理解片面、要么过度解读,再要么干脆不明所以,看完了都不知道在讲什么。
或许这样说会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真实的世界就犹如一块巨大无比的拼图,它拥有着数百万乃至千万计数的不规则的拼图碎片,而已知剧情所带来的优势,就好比提前让你掌握了数百顶多上千的拼图碎片。
你所能做的,唯有通过手中的这些碎片来一点一点的探索并找寻与之关联的其它碎片,最终一点一点拼凑出一张完整的世界图画。
这就是江浩然的现状,以他目前掌握的剧情碎片,在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蓝图供他按图索骥的情况下,他当然要多思考多动脑。
否则,纵然他不会有性命之忧,也只能像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最终绝对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
时间在思考的过程中流逝地飞快,当江浩然走到尽头,推开一扇门后,发现天台到了。
香江的高楼天台很有意思,这上面除了开发商加装的电信设施设备和电梯机房等工程设备外,其余空间基本上都被种菜箱给占据了。
江浩然几乎没有立锥之地。
看来香江人民还真不是一般的会过日子。
不过江浩然也无所谓,他也不是非得露天修炼,在将头顶的这方星空全部记忆后,他也就下楼回去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