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挑动神经

苏州织造和这个新成立的什么对外贸易公司强强联手的消息,很快便在整个南方传荡开来。只是开始这些愚昧的大夫们,依旧还只是认为这不过是皇帝一场对外的“恩宠”罢了。无非是小皇帝想要效仿他的祖先,效仿隋炀帝来一个万邦来朝。

可伴随着泉州港第一批满载丝绸的船队,浩浩荡荡的扬帆远航,朝着世界列强在东南亚的汇聚地慢慢是驶去。这群自诩为聪明的商人没想到,皇宫之中的皇帝居然已经将目光盯到了这块肥肉上。

在郑家的强大势力支持下,在广州水师那强大的海军护送下,大明朝第一次正式的对海外贸易拉开了序幕。一行数十艘大船,缓缓的朝着日本驶去。

看着这场有官方背书的对外贸易活动,大明朝的商人们,如遭霹雳一般。只能看着皇帝胆大妄为的将手,插进了他们的口袋里。

作为大明朝最富饶的地区,南方自从明武宗以后事实上便已经形成了“听调不听宣”。承平日久,文化经济高度发达南方早已经在精神上成为了割据一方。尤其是在近百年时间,通过特定利益结合而成的南方官员牢牢的把持着朝政,这也使得在南方的私利重要性上远远大于朝廷的公利。

无论哪个朝代,亦或者是哪个时代。王朝覆灭,政权更迭。往往只有一个原因,大部分的统治者并不是不知道病灶所在,只是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面前改革往往根本没办法推进,没意义的改革只会逐步的消磨着王朝的生机。尤其在王朝的后期,一个个既得利益团早已经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上下一心。而大明朝这群南方的仕绅们,同样也是属于这样一群既得利益集团。

依靠对外走私,南方的商人在短暂的时间积累了无穷无尽的财富,而这些财富最主要的表现便是白银,因此在随后的张居正改革中,白银逐渐代替了钞法成为了最主要的货币。并且精明的大明朝商人们,牢牢的记住的祖先的经验,记住了学而优则仕这个道理。为了财富的扩大,这群商人们只能选择最稳妥的一条路——培养官员。一个家族,倾尽全力,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士子,同样这名士子在出人头地之后,更会倾尽全力帮助自己的家族。

文官和商人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最上层,和最底层阶级此刻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苏湖熟,天下足。可苏湖熟,何尝对大明朝那即将干涸的国库来说,又不是一场甘霖。即便是在这个严重依靠农业税收为主要来源的时代,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依然还是贡献了大明朝超过六成的税收。

可人总是贪婪的。一旦手中拥有了权利,又怎么能轻易的将到嘴中肥肉慢慢吐出去。更何况现在被吐出去的是他们最赖以生存的海外贸易,蚕桑丝绸。

大明朝的官员们,这些勤勤朴朴的读书人,往往都是一个家族的核心。虽然这群忙着搞政治的状元郎们,没有任何时间从事商业,但他们的亲属却替他们代为把持了不少。

每一个官员,他的背后都有一个家族。而如今应天府里,城中最热闹的一座酒楼早已经被包场。外面更是有无数乔装打扮的兵丁,安安静静的守护着这周围的一切。生怕发生马上惊扰到这酒楼里面的大人物们。

“魏国公,咱们江南各处可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咱们在场的诸位可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啊!您老说说朝廷现在这是要搞什么事啊!突然搞了这一出,成立个什么海外贸易公司,这不是要掠之于民吗?”

酒楼里人群激愤。仔细定睛一看,在座的这上百位大臣,其中不少都是当今政坛上少有的清流名士,高雅之人。只是如今这一个个平日里深沉无比的大人们,此刻更像是换了一个人。看着坐中间的魏国公不停的诉诸着肚子里的苦水。

坐在人群中央的徐弘基并没有急于表态,只是一个劲的在不停喝着茶,静静的倾听着周围这些个文人雅士,南方勋贵的倾诉。

“是啊!魏国公在座的诸位大人说的不错。咱们皇上如今确实是有些离经叛道。咱们内阁的几位大臣也着实有些昏庸不堪。圣人都说过,藏富于民。而不是要与民争富。如今陛下这成立所谓的对外贸易集团,打着朝廷名义,违抗海禁政策。更重要的这可是和咱们大明朝上上下下近百万的百姓抢夺饭碗啊!魏国公,无论是资历还是地位,眼下这南方可全都得靠着您老来主持大局了……”

看到扬州盐商派出来的代表杨涟开口,徐弘基将手中的茶杯轻轻放下,看着这在场的众人说道:

“行了,杨涟。朝廷什么打算你我心知肚明。今天这里也没有外人,咱们大家都敞开了说。什么也不用怕,就魏忠贤那几条狗想要在南京咬死咱们,简直是痴心妄想。”

“朝廷的确是断了咱跟的财路。陛下如今看这样子是铁了心了。想要用郑家来打通海上贸易。诸位,不用我多说了,郑家在海上什么分量你们自己清楚。如今这个所谓的对外贸易集团,更是获得朝廷的支持,咱们一个个的想要与其对抗,单打独斗,绝无可能。咱们也应该团结一心。只有咱们上下一下,这或许才能在皇帝的重重围剿之下,获得一丝丝生存境地。”

说着说着,徐弘基的眼神逐渐的灰亮了起来。看着这位末代魏国公那极其富有智慧的脸庞,在场众人虽然猜不透他的想法,可在徐弘基话音落下那一刻,只是犹豫一秒便齐声声的喊道:

“魏国公代替天子,世代镇守南京。在长江以南,我们大家绝对忠诚的听从您意见 绝对没有二心。”

“好 大家的信任徐某不胜感激。”

看着大堂上众人那坚定的怒光,一向